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60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3篇
  47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为了探讨覆盖防寒措施在贺兰山东西两麓冬季葡萄园的可用性,2019−2020年酿酒葡萄越冬期,以5a生赤霞珠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贺兰山东麓和西麓葡萄园分别设置草苫+大棚膜(T1)和PP黑膜+大棚膜(T2)两种覆盖越冬试验,以冬季埋土植株作为对照,通过监测不同处理地表和根区土壤温度变化,对比分析了两种覆盖技术在贺兰山东西两麓的越冬防寒效果。结果表明:(1)入冬以后两麓气温呈波动变化,期间出现多次低谷,受持续低温的累积影响,东麓和西麓地表土壤温度波动较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地下根区土壤温度稳定下降至1月15−24日开始缓慢升温。(2)试验期内,西麓的土壤温度低于东麓,且地表温度两麓差异大。T1处理和T2处理地表平均土壤温度东麓分别为−2.07℃和−1.96℃,西麓分别为−4.01℃和−3.65℃;根区平均土壤温度T1处理东麓平均为0.85℃,西麓为0.74℃,T2处理东麓和西麓平均温度分别为0.89℃和0.37℃。(3)采用两种覆盖措施,表层土壤温度升温不明显,根区土壤温度呈不同程度提高,东麓T1和T2处理分别比对照升温0.68℃和0.71℃,二者差异不显著,西麓T1处理比对照增温0.81℃,明显高于T2增温幅度(0.44℃)。因此,推荐两麓酿酒葡萄越冬期使用“草苫+大棚膜”覆盖防寒措施。  相似文献   
282.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威代尔’‘西拉’‘北玫’‘北红’‘龙眼’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为试材,测定其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指标(过冷却点、结冰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运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影响葡萄根系组织的抗寒性。2)供试的8个品种葡萄根系抗寒能力可分为3类:弱抗寒型(‘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3.8~–3.2℃,结冰点-2.8~-2.3℃,半致死温度–4.34~–3.19℃;中抗寒型(‘北玫’‘马瑟兰’‘威代尔’),过冷却点为–5.4~–4.4℃,结冰点在–4.1~–3.7℃,半致死温度–5.90~–4.43℃;强抗寒型(‘北红’‘龙眼’),过冷却点在–6.4~–6.3℃,结冰点–5.2~–4.8℃,半致死温度–6.55~–6.11℃。3)根系抗寒能力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8个品种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北红’‘龙眼’‘北玫’‘威代尔’‘马瑟兰’‘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及指导防寒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3.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为我国"三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因此农村统计工作要加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新时期,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面临诸多新变化,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需要适应新变化,创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模式.基于此,阐述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和重...  相似文献   
284.
武星煜  辛恒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4):31-32,27
柳厚壁瘿叶蜂是发生在甘肃天水柳树上的中国新记录种,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羽化,产卵于芽尖叶片组织内,4月上旬幼虫危害并形成虫瘿,至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幼虫期采用树干注射14%吡虫啉.敌敌畏液剂和30%敌敌畏.氧化乐果液剂,防效可达95.0%~91.2%。  相似文献   
285.
速生桉五种重大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生情况、危害程度、病原、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了严重危害桉树的灰腐病、焦枯病、青枯病、茎腐病、红叶枯梢病等5种病害。  相似文献   
286.
系统调查研究了甘肃叶蜂生物地理分布特征,提出了甘肃叶蜂地理区划新方案,将甘肃叶蜂地理区划为2界3区5小区。东洋界,仅包括华中区(Ⅰ);古北界,分蒙新区(Ⅱ)和青藏高原区(Ⅲ),蒙新区包括蒙新陇中黄土高原小区(Ⅱ-1)、蒙新陇东黄土高原小区(Ⅱ-2)和蒙新河西走廊小区(Ⅱ-3),青藏高原区包括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小区(Ⅲ-1)和青藏高原甘南小区(Ⅲ-2)。分析、讨论了甘肃叶蜂的基本分布规律以及甘肃已知9科、494种叶蜂的区系成分和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在甘肃叶蜂地理分布类型中,蒙新陇中黄土高原小区是甘肃叶蜂的分布中心;和东亚型成分构成中国叶蜂区系的主体一致,东亚型成分也是甘肃叶蜂区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287.
整理采自甘肃膜翅目叶蜂科实叶蜂亚科、突瓣叶蜂亚科标本总计181号,经鉴定分为15属31种。其中,实叶蜂亚科6属9种:单室叶蜂属1种、狭脉叶蜂属1种、齿实叶蜂属1种、实叶蜂属1种、简栉叶蜂属2种、拟栉叶蜂属3种;突瓣叶蜂亚科9属22种:中脉叶蜂属2种、消缝叶蜂属1种、槌缘叶蜂属7种、厚爪叶蜂属1种、突瓣叶蜂属6种、蜷叶蜂属1种、枝角叶蜂属1种、瘿叶蜂属2种、吕氏叶蜂属1种。包括2甘肃新记录属:单室叶蜂属、狭脉叶蜂属;建立1新属:齿实叶蜂属;14科学新种:齿实叶蜂、甘肃梨实蜂、甘肃简栉叶蜂、截鞘中脉叶蜂、白唇消缝叶蜂、窄踵槌缘叶蜂、角斑槌缘叶蜂、痕脉槌缘叶蜂、短刺槌缘叶蜂、反刻突瓣叶蜂、白氏突瓣叶蜂、红股突瓣叶蜂、武氏瘿叶蜂、尖鞘瘿叶蜂;8甘肃新记录种和10已知种。  相似文献   
288.
本文通过对干旱河谷封山育林区域与未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生长状况和灌草群落特征对比,开展封山育林对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成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向和海拔梯度上,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平均保存率和树高净生长量均极显著性高于未封山育林区,其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21%(阴坡Ⅰ)~31%(阴坡Ⅲ)和42.7%(阳坡Ⅰ)~59.7%(阳坡Ⅱ);灌草平均盖度和高也表现为封山育林区高于未封山育林区,灌木和草本平均盖度差值变化幅度1.1%(阳坡Ⅰ)~26.7%(阳坡Ⅱ)和2.2%(阳坡Ⅰ)~18.5%(阳坡Ⅱ)之间;灌木和草本平均高度差值变化幅度8.2%(阳坡Ⅰ)~53.5%(阴坡Ⅲ)之间和17.9%(阴坡Ⅲ)~28.9%(阴坡Ⅱ)之间。  相似文献   
289.
整理采自甘肃膜翅目叶蜂科麦叶蜂亚科、残青叶蜂亚科及基叶蜂亚科标本总计98号,经鉴定分为5属23种。其中,麦叶蜂亚科2属12种:麦叶蜂属11种、凹眼叶蜂属1种;残青叶蜂亚科1属6种:残青叶蜂属6种;基叶蜂亚科2属5种:基叶蜂属3种、异基叶蜂属2种。包括9新种:武氏麦叶蜂、麦积麦叶蜂、长脊麦叶蜂、任氏麦叶蜂、短附麦叶蜂、纹背麦叶蜂、黑唇基叶蜂、黄氏大基叶蜂、白转异基叶蜂;1新亚种:日本残青叶蜂黑胫亚种;6甘肃新记录种和7已知种。  相似文献   
290.
整理采自甘肃膜翅目叶蜂科蔺叶蜂亚科标本总计102号,经鉴定分为22属32种。其中:敛片叶蜂属1种、真片叶蜂属2种、开片叶蜂属1种、直脉叶蜂属1种、半片叶蜂属1种、巨片叶蜂属1种、儒雅叶蜂属1种、狭唇叶蜂属1种、卜氏叶蜂属1种、多齿叶蜂属2种、宽距叶蜂属6种、窝眶叶蜂属1种、栉齿叶蜂属1种、李叶蜂属1种、小爪叶蜂属2种、线叶蜂属1种、旖蔺叶蜂属1种、纹眶叶蜂属1种、蔺叶蜂属2种、钩鞘叶蜂属2种、剑鞘叶蜂属1种、短角叶蜂属1种。包括1新属:敛片叶蜂属;17科学新种:长柄敛片叶蜂、马氏真片叶蜂、杨氏直脉叶蜂、小黑半片叶蜂、粗角巨片叶蜂、细足狭唇叶蜂、短角卜氏叶蜂、黑足宽距叶蜂、黑鳞李叶蜂、甘肃小爪叶蜂、黑肩旖蔺叶蜂、短脉纹眶叶蜂、皱额蔺叶蜂、显颊蔺叶蜂、黑盾钩鞘叶蜂、辛氏钩鞘叶蜂、白肩剑鞘叶蜂;6甘肃新记录种和9已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