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基于湖北省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玉米种植情况和生长适期,分析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湖北省玉米上暴发的潜在风险。同时,针对草地贪夜蛾提出了防控建议,低龄幼虫为防控最佳时期,可选择Bt毒素、绿僵菌、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成虫可采用诱虫灯和性诱剂诱杀。  相似文献   
32.
对湖北省稻田害虫的卵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及螟黄赤眼蜂(T. australicum)为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94.1%~95.0%;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parnarae)为次要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87.5%,其他卵寄生蜂的寄生率较低,一般低于35%。  相似文献   
33.
肟菌酯·戊唑醇75%WG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肟菌酯·戊唑醇75%WG防治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田间防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225g/hm2肟菌酯.戊唑醇75%WG药后2d和3d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2.3%和89.48%,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戊唑醇430g/L SC、苯醚甲环唑10%WP和代森锰锌80%WP;推荐剂量为10~15g/667m2。  相似文献   
34.
张舒  常向前  吕亮  袁斌  杨小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601-4602,4605
比较喷雾法、夹毒叶片法和点滴法用于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喷雾法操作简便易行,但误差较大;夹毒叶片法用药量少、结果可信度高,但准备过程较长;点滴法对操作者要求较高,结果较为准确。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速效性不如甲维盐,而持效性好于甲维盐。  相似文献   
35.
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田外来入侵杂草发生危害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田外来入侵杂草的发生危害状况,于2007年采用七级目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01个小麦、油菜、水稻、棉花田样点中,外来入侵杂草共有23种,隶属于菊科(8种)、禾本科(2种)、苋科(2种)、大戟科(2种)、茄科(1种)、商陆科(1种)、豆科(1种)、伞形科(1种)、十字花科(1种)、牻牛儿苗科(1种)、锦葵科(1种)、车前科(1种)和玄参科(1种)。小麦田有外来入侵杂草11种,占麦田杂草种类数的23.40%,其中野燕麦(Avena fatua)、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野芥菜(Brassica juncea var.gracilis)、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等4种发生危害较大。油菜田有外来入侵杂草15种,占油菜田杂草种类数的14.02%,其中野燕麦、波斯婆婆纳的发生频率高于50%、综合草害指数高于10,是11种恶性杂草中排在前两位的种类。水稻田外来入侵杂草只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一种,其发生频度为61.60%,已成为稻田的一种主要杂草。棉田有外来入侵杂草15种,占棉田杂草种类数的17.24%,其中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等3种发生危害较大。该研究对明确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田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湖北省外来入侵杂草发生危害情况的后续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6.
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室内25℃、L∥D=16h∥8h、80%RH条件下终年饲养的褐飞虱1日龄初孵若虫、10日龄高龄(4~5龄)若虫、羽化1日龄短翅型和长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持续升温和恒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较了褐飞虱各虫态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长翅雄成虫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耐热性差;短翅型雌成虫耐热性强;成虫的耐热性强于若虫。开展对昆虫的耐热性研究可为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根据调查结果推测湖北省境内汉江中游流域均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虫均可越冬,为1代黏虫多发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出现峰值,4月为1代黏虫幼虫期,幼虫大量发生,主要为害小麦,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1代黏虫成虫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虫可能会有个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成虫峰值。  相似文献   
38.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国的大多数稻区都有发生.崇阳、远安是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在两地采集稻瘟病穗颈瘟标本,从中分离得到6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崇阳、远安两地的菌株各30个),分别在中国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上进行致病型鏊定,发现60个单孢菌株接种于CO39近等基因系6个品种上,在可能的26个致病类型中出现了20种,小种丰富度为2.54,优势类型为I 37.1.相同的60个单孢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出现4群13个小种,小种丰富度1.22,优势种群与前几年的一致,均为ZA群.  相似文献   
39.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常规栽插等5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油林免耕套播可抑制水稻苗瘟和叶瘟的发生,5种栽培方式对穗颈瘟和纹枯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对稻曲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小苗机插偏方式下二化螟的发生较轻,其它4种方式之间发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0.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该文通过调查湖北武穴、蕲春、崇阳和孝南四地水稻秧田上的二化螟产卵情况,研究分析了越冬代二化螟在水稻秧田上的产卵习性。结果表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喜好在水稻秧苗嫩绿的叶片上以及叶片的正面、叶片上半部产卵,表现出明显的趋性。对二化螟产卵习性的调查研究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等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