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10篇
综合类   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以G304国道公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K456-459km和K466-468km(通辽市科左后旗境内)为试验区,研究了公路路域范围内防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认为植物种单调、防护体系结构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是影响防护体系效益的主要原因,提出封育、人工补植、加强管护是调节林分结构、完善防护林网、保证沙漠地区公路畅通的主要措施。维护后防沙体系稳定性明显增加,并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弱了风沙流强度,达到了阻截流沙,控制沙害、保证公路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锡林郭勒盟春季沙尘暴成因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高发季节春季(3~5月)的大风日数、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通过对当地气象因子的调查,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气象因子分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通过对沙尘暴成因的各种气象因素所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沙尘暴的预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宏  左合君  王海兵  闫敏 《干旱区研究》2019,36(6):1559-1567
为了揭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两岸风沙沉积环境差异性与东岸沙物质来源,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了两岸不同下垫面地表沉积物粒度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除草地外,两岸沉积物众数粒径范围西岸为189. 13~212. 20μm,东岸为133. 89~168. 56μm,东岸地表颗粒整体较细,风能环境较弱。多重分形参数(D_0、D_1、D_2、Δ_α、Δf)均表现为东岸西岸,东岸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大、局部叠加程度强,进一步表明东岸沉积物颗粒属性差异大、颗粒来源范围广、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环境多样。多重分形各参数与2~50μm、100~250μm粒径颗粒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据风沙颗粒运移规律,结合两岸地形地貌,初步揭示上风向乌兰布和沙漠为黄河东岸2~50μm悬移颗粒的主要源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分形理论在多峰态分布的砂砾质沉积物分形计算中存在局限性,且物理学意义不明确。文中利用分段式加权平均技术对传统分形维数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并计算了阿拉善高原北部砂砾质戈壁地表不同组分沉积物的分形维数值。结果表明:对传统分形维数计算法进行分段式加权平均修正能正确反映多峰态沉积物的分形特征且物理意义明确。砂砾质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介于2.0-3.0之间,并随跃移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R~2=0.723),随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小(R~2=0.723);富砂组分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偏大(2.53-2.82),富砾组分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偏小(2.31-2.65)。  相似文献   
15.
掌握唐古特白刺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白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为探讨白刺叶片形态与营养物质含量在地域、采样点间的差异,选择荒漠化草原(乌拉特中旗)、草原化荒漠(磴口)、典型荒漠(民勤)不同采样点分布的唐古特白刺为对象,测定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厚度,以及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粗灰分、粗纤维6种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形态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地域、生境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相同生境的白刺叶片中粗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干旱指数低的区域,白刺长势良好,叶片增长、增厚,营养物质含量高;生长地土壤具明显盐渍化现象时,叶面积减小、长度缩短、厚度增加,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戈壁区新月形沙丘演变过程,观测了一次大风过程前后不同高度新月形沙丘蚀积分布、形态演变及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风作用下沙丘高度(H)增幅不大、形变显著,表面蚀积厚度主要分布在±0.1 m范围内,体积明显减小,减小量为原体积的2%~3.5%,且体积减小比率ΔV/V与H呈对数关系,函数式ΔV/V=-0.55ln(H)+3.7849(R~2=0.87);脊线发生偏移,偏移距离L_P与H呈对数关系,L_P=7.8382ln(H)-4.0733(R~2=0.96),低坡度平缓沙丘不易发生这种偏移现象;表面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且部位分异显著,丘顶细粒物质大量流失,平均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好,受局地粗沙砾石组分局部沉积的影响,迎风坡底部及翼角平均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  相似文献   
17.
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沙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风沙运动具有往复式移动的特点,一年四季都能形成沙害,属重度沙害地段。本文在分析公路路域范围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沙害成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沙漠地区高速公路沙害防治的原则,认为综合运用工程治沙、植物治沙、化学固沙技术,建立以工程防沙体系为主,工程防沙体系与植物防沙体系相结合的综合防沙体系,最终形成植物防沙体系是沙漠地区高速公路沙害防治的根本措施,并提出了防沙体系结构、功能、防护宽度配置的一般模式和建设技术,旨在为我国沙漠地区高速公路防沙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风沙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沙障影响下的风沙运动规律,明晰不同情况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变化和积沙分布,补充野外试验数据不足的问题。该研究以磴口-乌斯太的穿沙公路为研究背景,基于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障排数量、沙障高度及入口风速下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和积沙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野外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情况高立式沙障沿水平方向的流场形式均以"V"和"W"型存在,而高立式沙障背风侧垂直方向的风速廓线形式主要以"S"型为主;风速为8 m/s,相邻障排间距为3 m条件下,分析不同障排数量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单排、双排和三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范围分别为第一排沙障至其后的6、13和20 m处,随沙障排数的增加总积沙量呈现递增趋势;风速为10 m/s,双排沙障间距8 m条件下分析沙障高度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60、100、120和150 cm高立式沙障的水平流场分层点分别为0.8、1.2、1.5和2.0 m;沙障高度150 cm,双排沙障间距20 m条件下分析入口风速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当风速增至15 m/s以上时,150 cm的双排沙障背风侧基本上无积沙分布,高立式沙障逐渐失去了防护作用。经野外验证真实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18 %,最小相对误差为1.32 %,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较好地反映了高立式沙障周围的风沙运动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浑善达克沙地榆种子扩散及成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高度及成苗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证明:影响种子分布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母树的距离,其他因子对沙地榆种子...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展,于1983~1995年期间,在鄂尔多斯地区飞播了 12万hm2,在这里使用138个飞播区的调查数据,首先对适宜飞播植物种和合理的播种量进 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①在鄂尔多斯地区适宜飞播的植物种有杨柴、籽蒿、沙打旺、草苜蓿。 ②由于种子处理技术的应用,低播种量6.0-7.0kg/ha取得了良好的飞播成效。其次用Ⅰ类 数量化理论对播种时间、沙丘高度、沙丘密度、播前自然植被覆盖率与播后植被覆盖率的关系 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①适宜的播种时间为5月25日-6月25日。②适宜的播区立地 条件为沙丘平均高度为10m以下,沙丘密度低于75%,播前自然植被覆盖率为1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