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林业   401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242篇
  283篇
综合类   2060篇
农作物   391篇
水产渔业   173篇
畜牧兽医   1205篇
园艺   309篇
植物保护   10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9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41.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142.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肠道消化酶、菌群结构及形态的影响,将135尾初始体重(0.79±0.01)g的眼斑双锯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复合益生菌有效活菌添加量为0%(对照组)、3%(L3组)和6%(L6组)的饲料,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能提升试验鱼肠道蛋白酶的活性,其中L3组肠道蛋白酶显著提升(P<0.05);能显著降低试验鱼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能降低脂肪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肠道中变形菌门丰度开始增多,拟杆菌门丰度降低。饲料中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试验鱼肠道肌层厚度并显著增加试验鱼肠道绒毛高度(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3%复合益生菌可改善眼斑双锯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善肠道组织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3.
长竹蛏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竹蛏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长竹蛏消化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消化腺导管柱状细胞亦呈现酸性磷权酶活性,并具有密集的微棋毛。消化道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食道有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物质的上皮下粘液细胞。胃和肠上皮具帽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肠上皮还个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144.
为了降低东北林蛙幼蛙入林生活期间的死亡率,利用2日龄蝇蛆和蟋蟀若虫作为辅助喂养东北林蛙的饵料,分不同喂养处理组对东北林蛙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辅助投放活饵有利于降低东北林蛙死亡率,以投放蝇蛆和蟋蟀混喂处理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5.
黑木耳冰淇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木耳为主要原料之一,研究了制作冰淇淋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通过L9(3^4)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了黑木耳冰淇淋的最佳配方:奶粉14%,白糖12%,黑木耳浆5%。CMC0.4%。  相似文献   
146.
目前,采取化学方法防治果园病虫害是保证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实际生产中,由于掌握的防治技术不够全面,尽管果农十分重视病虫害防治问题,且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果园病虫害化学防治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7.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纤毛虫病的病理变化。发现在患病鱼皮肤及鳍表皮下结缔组织及溃烂处、肛门周围组织、肌纤维间、鳃丝内、脑、脊髓、眼球壁及眼球腔内、肝脏、胰腺腺管间、肾脏、脾脏被膜、胃壁、肠壁血管、膀胱壁、性腺周围及性腺内、内脏各器官间结缔组织,以及血液、脑脊液、腹水、胃液及肠液等体液内均存在纤毛虫。主要病理变化出现在有大量纤毛虫寄生的部位,特别是皮肤、鳍、肛门周围、鳃、脑、脊髓、眼球、肝脏、胃壁等处,最终症状为组织淤血、出血,细胞坏死、崩解,大量淋巴细胞增生。但当上述组织中纤毛虫数量较少时,其病理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纤毛虫入侵大菱鲆没有明显的组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8.
根据营口市所辖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统计,深入分析营口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营口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问题的技术措施和多方面的制度、管理、合作等有关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9.
对红叶石楠扦插前分13,5,,7 d和10 d等,在叶面喷洒NAAI、BAI、AA、NAA+IBA、NAA+IAA和IBA+IAA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生长调节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扦插和管理条件下,用800×10-6 NAA和NAA+IBA在插前5 d处理插穗,扦插成活率分别达97.20%和98.91%,可取得扦插生根时...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  结果  (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  结论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