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茶籽油的提取制备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籽油是一种天然、安全、健康的植物油脂,开发应用潜力巨大。介绍了茶籽油提取制备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新技术在茶籽油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2.
不同树脂载体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脂作为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树脂为固定化载体,对多酚氧化酶进行固定化研究。[结果]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固定化处理的条件:取50 mg多酚氧化酶,加入到10 g树脂载体中,吸附固定化2 h后,再用浓度0.04%的戊二醛溶液交联1 h。以确定的固定化处理条件对11种树脂的固定化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多酚氧化酶固定化树脂载体D152。与其他固定化方法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固定化效率相近的情况下,以树脂D152为载体的固定化酶的单位酶活性更高,而且机械强度也更强。[结论]以筛选出的树脂载体D152作为固定化载体,制备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不仅固定化效果好,而且单位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43.
茶蚜刺吸茶树嫩梢,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秋季短日照诱导茶蚜雄蚜、雌蚜的产生,二者交尾产受精卵越冬.本研究使用分别携带3种茶蚜性诱剂、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素馨黄粘板,以及油菜花黄、芽绿和素馨黄粘板诱捕深秋时节的茶蚜雄蚜,以减少雌-雄交尾机会而压低越冬基数.结果表明:①性诱剂色板的诱效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色板的诱效,后者诱效又优于色板的诱效;②3种性诱剂诱效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荆芥内酯与荆芥醇1∶9比例的性诱剂的引诱力最强;③植物源引诱剂诱效之间有明显差异,以反-2-己烯醛、正戊醇、2-戊烯-1醇、正己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比例的引诱剂诱效最佳;④3种诱虫色板诱效之间有差异,以油菜花黄诱效最好.深秋使用携带茶蚜性诱剂(荆芥内酯:荆芥醇=1∶9)的油菜花黄粘板可有效诱捕雄蚜而压低越冬基数,有效地控制春茶至夏茶前期这段时间茶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浙江绿茶引入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锋  余继忠  崔宏春 《茶叶》2010,36(1):51-53,57
针对浙江绿茶和法国葡萄酒产业在作业模式、文化传播功能等方面的相通点,提出在浙江绿茶产业引入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的思路,分析了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打造茶叶庄园对发展浙江绿茶产业的意义,并指出了打造茶叶庄园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及48 h内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测定了油茶皂素对2种病害的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30.20和17.38 mg·mL-1;对2种病害致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茶轮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低剂量施药即可短时间内抑制其孢子萌发;油茶皂素浓度100 mg·mL-1对2种病害防效分别达74.58%和88.06%。  相似文献   
46.
菊花总黄酮、多酚及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杭菊和怀菊两类菊花中总黄酮及水浸出物的含量,并首次检测了菊花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杭菊和怀菊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1.76±1.06 mg/g、67.83±2.11 mg/g,RSD分别为2.06%、3.11%;多酚含量分别为102.25±2.64 mg/g、159.73±3.84 mg/g,RSD分别为2.59%、2.40%;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506.90±2.56 mg/g、493.80±2.63 mg/g,RSD分别为0.51%、0.53%,该研究结论可为菊花功能活性成分的提取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茶叶膨化处理的加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间降压技术(鲜叶膨化)破碎茶叶细胞组织,红茶发酵程度充分均匀,有效地提高冷泡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达16.44%,从而提高冷泡红茶的浸出率,达66.16%,冷泡浸出率比对照提高40.98%。膨化压力以0.25~0.3 MPa,时间以3~4 min为宜;发酵温度以25~30℃,时间以40~5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48.
影响茶多糖含量测定的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茶叶中化学物质对茶多糖定量分析的干扰影响。[方法]比较分析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色素、咖啡碱等干扰因素对茶多糖含量测定的影响,探索双氧水氧化脱除色素,PVPP络合茶多酚等消除干扰因素的方法,建立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色素对茶多糖含量测定的干扰性较大,蛋白质、咖啡碱和氨基酸干扰性相对较小;建立的茶多糖样品前处理方法为“干茶→沸水浸提→过滤→H2O2脱色→透析→加PVPP→过滤”,采用此样品前处理方法,检测炒青绿茶多糖含量为1.83%,红碎茶多糖含量为2.26%,乌龙茶多糖含量为1.37%,均低于文献报道的茶多糖含量。[结论]样品前处理方法“干茶→沸水浸提→过滤→H2O2脱色→透析→加PVPP→过滤”,可以更准确、更简便地应用于茶多糖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9.
通过采用蒸汽、滚筒、微波3种不同的杀青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比较生化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杀青工艺春茶和秋茶超微绿茶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春茶)得分均高于蒸汽和滚筒杀青工艺,外形翠绿鲜润,汤色翠绿鲜艳或绿艳,香气清香带蒙香,滋味清鲜回甘(春茶);秋茶超微绿茶粉采用蒸汽杀青可明显减少苦涩味;采用滚筒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的香气、滋味突现中国绿茶滚炒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50.
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比较了25 g·L-1联苯菊酯乳油、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80亿孢子·mL-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5%除虫菊素水乳剂4种药剂处理对茶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虫螨腈、联苯菊酯、绿僵菌、除虫菊素,4 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茶树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