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营养液栽培,以白籽南瓜(Cucurbita maximaCucurbita moschata)为砧木,津优3号黄瓜为接穗,研究了白籽南瓜嫁接对等渗Ca(NO3)2和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氮代谢、渗透调节物质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籽南瓜嫁接黄瓜可明显促进Ca(NO3)2和NaCl胁迫下黄瓜嫁接苗生长,提高叶片和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NO3--N、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NH4+-N升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增强,其相对分子质量(103)分别约为188.4、156.1、120.4、54.0、37.3、32.1、30.6、18.9、17.8和17.1,并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64.3103的一种新蛋白,而81.0103的蛋白表达量减弱,这12种蛋白可能与白籽南瓜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NaCl胁迫下黄瓜自根嫁接和砧木嫁接植株叶片中相对分子质量(103)约为86.1、23.4、18.9和17.8的蛋白表达量大于等渗的Ca(NO3)2,相对分子质量(103)约为188.4、156.1、54.0和17.1 的蛋白表达量小于等渗的Ca(NO3)2;NaCl胁迫9 d后39.1103、35.4103和21.2103三种蛋白在自根嫁接株中消失,这11种蛋白可能与白籽南瓜嫁接株耐Ca(NO3)2胁迫能力强有关。综上,Ca(NO3)2胁迫对黄瓜幼苗造成的伤害程度显著低于等渗的NaCl 胁迫,白籽南瓜砧木嫁接可调节黄瓜植株体内氮素代谢,提高渗调能力,有效地缓解Ca(NO3)2和NaCl胁迫对黄瓜植株的伤害,尤其对Ca(NO3)2胁迫伤害的缓解效果明显,可以作为黄瓜耐盐砧木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温度对尖锥额野螟幼虫取食危害规律的影响,在17、21、25、29、33℃条件下,对其各龄幼虫的取食量和取食速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试验温度条件下幼虫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增加,同一龄期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取食量存在差异。幼虫期总取食量以25℃最多,为4806.85 mm2,21、29和33℃较低,17℃时最低仅为3888.53 mm2。随着龄期的增大尖锥额野螟各龄幼虫的取食量成倍增长,不同温度下,尖锥额野螟幼虫各龄期的累积取食量变化均符合指数函数曲线。各龄幼虫取食速率与温度和龄期成正比,5龄幼虫取食速率最大,同龄期幼虫各温度间取食速率差异均较为显著。因此,在预测尖锥额野螟幼虫田间防治适期时,还应充分考虑环境温度等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33.
为探明温度对大豆主要害虫豆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豆叶片为主要寄主饲料,研究了19,22,25,28,31℃共5个恒温处理对豆卷叶螟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豆卷叶螟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9,10.90,11.18,19.57和13.49℃,有效积温依次为75.16,193.39,98.59,48.34和431.04 d·℃。豆卷叶螟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veyⅢ型,表现为卵期的高死亡率。这些结果为豆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4.
大豆田昆虫对不同颜色趋向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颜色色板对大豆田各类昆虫的诱集效果,在田间测试了昆虫对10种颜色色板的趋向选择反应。结果表明:在大豆农田环境中,利用色板可诱集到258种节肢动物,分别隶属于昆虫纲9个目和蛛形纲1个目,其中浅绿色板和黄色板诱集种类数和个体数最多;不同颜色色板诱集到的昆虫类群组成略有差异,但对同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昆虫均有较强的诱集力;不同昆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向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筛选出诱集大豆田各类昆虫的最佳颜色,应用色板诱集技术于大豆田害虫绿色防控具有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5.
为了探讨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几种主要农作物对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在 25℃恒温条件下, 分别用大豆叶片、 玉米花丝、 玉米叶片、 水稻叶片、 棉花叶片、 马铃薯叶片和向日葵叶片等寄主组织饲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 观察其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和产卵情况。结果表明, 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 雌成虫产卵比例、 产卵量等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供试寄主上雌成虫寿命和雌虫个体产卵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花丝、 棉花叶片、 大豆叶片、 马铃薯叶片、 玉米叶片、 向日葵叶片和水稻叶片; 产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棉花叶片、 玉米花丝、 大豆叶片、 向日葵叶片、 马铃薯叶片、 玉米叶片和水稻叶片; 产卵进度除取食马铃薯叶片表现为明显集中在前期外, 取食其余寄主组织的产卵进度均表现为相对均衡。在寄主玉米上, 取食雌穗花丝的产卵量显著高于玉米叶片。综合评价玉米、 大豆、 棉花和向日葵是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期较理想的寄主植物, 在农田生态系中是该害虫选择危害的主要农作物。  相似文献   
36.
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温度及土壤含水量与卵孵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的卵在恒温30℃、35℃,土壤含水量20% 的组合情况下,孵化率最高、孵化所需时间最短、孵化整齐度最好。该结果可作为养殖过程中,较理想的孵化蝗卵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成虫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例及其动态,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采用田间随机网捕法系统调查其成虫性比。在室内测定雌雄比例变化对其繁殖及寿命的影响,系统观察记录成虫寿命及雌虫的产卵量,并对成虫性比与其寿命和生殖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雌雄性比随成虫发生时期延续而逐渐增大,其动态规律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0.032 1 exp(0.207 6 x),且雄虫羽化早于雌虫。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大豆食心虫性比的变化显著影响成虫寿命、产卵期、产卵前期及产卵量。大豆食心虫成虫性比为1∶1时成虫寿命最长,雌虫、雄虫寿命分别为15.6和15.7 d。成虫寿命随着性比的增加或减少呈显著缩短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性比失衡寿命消耗现象。性比为1∶1时产卵持续期最长为8.1 d,随着某性别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产卵期逐渐缩短。性比小于1时雌虫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量均显著长于和高于性比大于等于1时,且当性比为1∶4时产卵量最高,为82.4粒。大豆食心虫雌雄比与雌虫产卵量之间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101.740 7 e...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数量和分布,探索其化学感受机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豆卜馍夜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豆卜馍夜蛾触角上共观察到8种类型感器:B?hm氏鬃毛(两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除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外,其他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从基部到端部呈现由少到多,再减少的趋势。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鞭亚节多2~4节;毛形、刺形和鳞形感器明显长于雌蛾,耳形感器明显短于雌蛾;毛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均明显多于雌蛾。豆卜馍夜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雌、雄蛾间存在性二型现象,B?hm氏鬃毛、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在结构和分布上存在有利其功能的特化现象。  相似文献   
39.
为揭示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通过测定19个地理种群214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0和Dna SP 5.0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14条408 bp的COI基因序列中发现46个变异位点,获得49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8277,固定系数为0.59,基因流为0.17。总群体Tajima’s D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在较近时间内大豆食心虫未经历群体扩张。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贵阳种群、都安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分化明显,整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地理距离是影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及二化螟抑制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处理水稻种子可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发生,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降低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