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106篇
基础科学   96篇
  108篇
综合类   876篇
农作物   122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553篇
园艺   140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土壤质量评价对于评估土壤的现状与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下属的7个灌区内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区残余盐渍化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影响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区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总盐、有机质、pH值、Na+、Mg2+、碱解氮和土壤质地;(2)绿洲农区土壤养分丰富度依次为: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3)绿洲农区土壤质量以Ⅱ级[0.65<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FI)≤0.85]、Ⅲ级(0.45相似文献   
132.
重金属与农药复合型污染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关于两者共同作用对蚯蚓-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研究还很少。为了探讨镉-乙草胺复合污染对蚯蚓-土壤-玉米农田系统的生态毒理效应和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从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蚯蚓生理响应、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形态特征等变化,探讨两者复合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蚯蚓体内SOD活性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复合胁迫处理第2d和50d时, 20~30 cm土层的蚯蚓数量占所有土层蚯蚓总量百分比比对照分别增加1.34倍和1.14倍,蚯蚓对镉-乙草胺复合污染作出规避效应而向深层土壤迁移。2)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与处理时间、处理方式、污染物无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处理第50d,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及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处理组玉米根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抑制率分别为23.21%、42.86%和50.00%,玉米生物量与株高呈相同趋势,即30mg·kg~(-1)镉处理200mg·kg~(-1)乙草胺处理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处理。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污染物除对蚯蚓SOD活性产生拮抗效应外,对蚯蚓MDA、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指标均不存在交互作用。本研究得出镉-乙草胺复合污染促进蚯蚓向下迁移影响其垂直分布,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最终抑制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贯彻中央关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技推广如何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我们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调查分析,认为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34.
新颖的叶片色彩是观赏植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之一,探究叶片色素含量、结构与颜色之间关系对于指导科学育种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本研究以菲黄竹(Sasa auricoma)为材料,测定了叶片的色度、色素含量,并通过石蜡切片对叶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菲黄竹近轴面的色度为137A、144A和150B,远轴面的度为137C、141A和2C;叶片绿色区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分别为994.02μg/g和158.46 μ g/g,亮黄绿色区域分别为654.16 μ g/g和150.60 μ g/g;叶片绿色区域和亮黄绿色区域所含花青素类和黄酮类物质趋于一致,且解剖结构组织染色后没有出现差异.表明菲黄竹叶片嫩叶不同区域亮丽颜色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5.
南极大磷虾的营养成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对南极进行了以磷虾为重点的综合性考察,现将本次考察中捕获的南极大磷虾的营养分析结果报告如下:材科和分析方法分析材料:1985年1月22日取自南极半岛西侧海域(61°30′S,57°45′W),捕获后立即冻藏在-25℃冰箱中,于1985年4月中  相似文献   
136.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地块均可种植。由于气候原因(主要是干旱)以及近两年来销售价格较好,大安市高梁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不仅仅在低洼地.原来种植玉米地块也有一定而积改种高粱。这样也可实现农作物的轮作倒茬,对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发生非常有利。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7.
为了优化干热河谷鲜食大豆滴灌模式,以鲜食大豆(G100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T3处理显著增加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2)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各部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荚果-根、荚果-茎、荚果-叶异速生长指数均增大,荚果生物量增长程度大于营养器官生物量增长量;T3处理叶-茎、叶-根、茎-根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改变了根、茎和叶生长轨迹,促进鲜食大豆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均衡分配。(3)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产量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豆荚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3处理豆荚产量变化不明显,但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表明T3处理通过增加生物量,平衡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分配,增加了荚果生物量分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8.
为建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科学投喂策略,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模拟实验,通过72 h的观察,探讨了不同体质量和不同性别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典型的夜间摄食类型,一天中有2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集中在04:00—05:00和20:00—21:00。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小规格雌、雄群体均具有最大的日摄食量,且雌性群体的日摄食量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显著降低。15℃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群体的日摄食量占群体总体质量的2.2%~4.8%,个体的日摄食量约占个体体质量的3.0%。建议大鳞副泥鳅的投饲频率为一天2次,以体质量的3%~5%进行饲料投喂,最佳投饵驯化时间集中在6:00—7: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139.
1998年开始,利用荒山荒岭引种扁桃,现已发展到52.6hm^2。2006年全镇产扁桃仁68t,平均666.7m^2。产86.2kg;2007年总产85t,平均666.7m^2产107.7kg。经济效益显著。主要技术措施:选用丰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意大利1、2、3、4号品种;利用山地、岭地梯田建园;合理密植和配置授粉树;采用开心或杯状树形,冬夏结合修剪;深翻扩穴,及时秋耕、追肥,干旱时适当灌水;喷多效唑控长促花;人工授粉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40.
为了针对根腐病实施有效的生物防治,分离鉴定枸杞根腐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腐根上的病原菌,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菌;利用稀释涂布、滤纸片法和共培养法从健康根际土壤筛选拮抗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枸杞根腐病分离得到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两种主要致病菌,从健康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2株对两种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J7-3、J7-8、J7-9和J10-8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均在80%以上,J7-3和J10-8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菌株J7-3和J10-8对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较好,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中J10-8的拮抗作用和溶菌效果最好,可作为研发微生物菌剂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