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1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5篇 |
农学 | 19篇 |
基础科学 | 99篇 |
80篇 | |
综合类 | 313篇 |
农作物 | 37篇 |
水产渔业 | 32篇 |
畜牧兽医 | 204篇 |
园艺 | 73篇 |
植物保护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45.
通过双环氧丁烷 (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 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 ?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6.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N 60 kg/(hm2.a))、N2(N 120 kg/(hm2.a))和N3(N 240 kg/(hm2.a))等4个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土壤酶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相同氮沉降处理下,参与土壤碳循环的6种主要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对蔗糖酶无影响,而对β-葡糖苷酶具有促进作用,高氮沉降(N3)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但抑制了β-葡糖苷酶活性。各土层中,低氮处理(N1)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中?高氮处理(N2、N3)则呈抑制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和羧酸,不同氮沉降处理碳源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氮沉降促进了表层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氮沉降增加改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提高芜湖地区荷斯坦牛的受胎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奶牛场多年生产记录,研究不同季节、胎次与年单产水平对芜湖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受胎率的影响.[结果]气温对奶牛受胎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湿度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胎次和年单产水平对奶牛受胎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夏季由于热应激,奶牛的受胎率会明显低于其他季节,秋季的奶牛受胎率最高.胎次越高的奶牛受胎率越低,青年奶牛的受胎率最高;年单产水平越高,奶牛的受胎率越低.[结论]不同季节、胎次与年单产水平对奶牛的受胎率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8.
明确生物质炭等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南方红壤旱地改良剂的合理施用及评价不同改良剂对旱地红壤肥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江西旱地红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CK、Ca(过氧化钙,1.72 g/kg)、C(生物质炭,21.46 g/kg)、C+Ca(过氧化钙,1.72 g/kg;生物质炭,21.46 g/kg),利用磷脂脂肪酸方法(PLFA),研究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量和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红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土壤提高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蔗糖酶(INV)、淀粉酶(AMY)及脲酶(URE)活性,特别是配施(C+Ca)显著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及酶活性。PLF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的大小顺序为:C+CaCCaCK;各处理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最大,大约占微生物总含量的80%,放线菌次之,大约占微生物总含量的13%~15%,而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较低。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增加了革兰氏阴性菌(GN)/革兰氏阳性菌(GP)值,尤以C+Ca处理增加幅度最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计算主成分的综合得分,配施(C+Ca)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MBC、DOC和土壤INV酶活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主要因子。因此,施用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能够明显提高旱地红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红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激发红壤酶活性,且配施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49.
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保护区有大型真菌51科109属183种,其中子囊菌8科11属16种、担子菌43科98属167种;优势科属明显,含10种以上的科为鹅膏菌科、伞菌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等11科,含4种以上的属为鹅膏菌属等6属;从属的组成上来看,缙云山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是以世界分布属为主(77.06%),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14.68%)和北温带分布属(8.26%),符合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地区的特点,并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