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43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69篇
  43篇
综合类   274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针对目前众多的棉花转基因方法存在转化过程复杂、成本高、效率较低等问题,实验对转基因方法一“喷花法”进行优化,明确了在棉花育种科研中应用条件,达到快速、高效转化外源基因的目的。实验选用了5个陆地棉品种(系)和2个海岛棉品种为转化受体材料,转化了2个外源基因-杭虫(Bt+CpTI)和增强纤维品质基因(NPTII-GhCAD6),并对转化时等渗液各成分的比例、转化的时间段、温度及湿度条件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效率最高时等渗液各成分的含量:陆地棉为1/2MS+10%蔗糖+0.5g/L MES+0. Olmg/L6-BA+200u1/L表面活性剂,pH=6菌株浓度OD600=0.5;海岛棉为1/2MS+15%蔗糖+0.5g/L MES+0.01mg/L6-BA+200u1/L表面活性剂,pH=6菌株浓度OD600=0.5;转化效率最高时转化的时间段为11:00~13:30,相应的温度为22~29℃、湿度为70%~85%;转化后的T0代受体材料,首先在田间进行杭生素检测,然后在获得的阳性植株中,转杭虫基因材料用金标BT-Gry I Ab/Ac试纸条定性检测,转纤维品质基因材料做PCR电泳检测,经检测最终获得了一批转基因阳性植株。最终建立一种应用在农业育种科研中大批量、高效快速、简易实用的转基因方法。  相似文献   
772.
土壤活性有机碳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影响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养分有效化作用明显。以庐山3种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酶活性状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3种林分类型下WSOC和DOC平均含量排序均为阔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而ROC由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下MBC平均含量较高,针叶林下MBC平均含量较低。(2)3种林分类型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针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脲酶活性最低,阔叶林最高;针阔混交林下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阔叶林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低序列为阔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3)3种林分类型下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等水解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相关性较好,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3.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凋落物层贮量为5.48~23.19 t/hm2 ;落叶阔叶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量远大于其它林地。不同林地土壤硬度平均值变化为13.24~25.43 kg/cm2 ;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马尾松林。从土壤的渗透速度来看,不同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依次为:马尾松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林地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落叶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其涵养水源量大小排序:落叶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玉山竹林。  相似文献   
774.
灌水量及覆膜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地膜覆盖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与灌水量[7 050(高)、6 050(中)、5 050 m3/hm2(低)]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河西地区制种玉米节水增效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方式、灌水量均对制种玉米产量、双穗率、穗粒数、粒质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二者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双穗率、穗粒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对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全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和中灌水量处理的制种玉米田,产量分别为8 052.5、7 821.4 kg/hm~2,分别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和未覆膜条件下同等灌水量处理,且全膜覆盖中灌水量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9.50 kg/(mm·hm~2)。全膜覆盖下高、中灌水量和半膜覆盖下高灌水量的双穗率和粒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地膜覆盖显著改善了制种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水热状况。通径分析显示,在河西地区,对制种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双穗率(直接通径系数1.26)穗粒数(0.93)粒质量(0.68)0~25 cm土壤温度(0.41)0~30 cm土壤含水量(0.35)。由此说明,适宜的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提高制种玉米的双穗率和粒质量,最终形成较高的制种产量。综合分析认为,全膜覆盖并采用中等灌水量,可作为河西地区制种玉米节水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75.
<正>以单作洋葱为主,与其他作物间作栽培方式可参照执行。一、播种育苗1.育苗畦。选择土质疏松肥沃不重茬的地块,按10千克/平方米施入腐熟的农家肥,翻松整平后做成宽⒈2米、长度不超过10米的平畦。2.播种期。9月上旬为适宜播期。其他地区可参照当地传统的洋葱安全播种期。3.播种量。栽培亩需备500克良种,育苗畦每10平方米  相似文献   
776.
<正>一、清园果实采收后,树下存留的枯枝、落叶、烂果、杂草就成了许多病菌、害虫的越冬藏身之处。所以,这一时期要结合修剪,组织人员将枯枝、落叶彻底清理,集中烧毁或在果园内高温堆肥。桃、梨、葡萄、李等落叶果树,用3°~5°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喷洒。  相似文献   
777.
小孢子链格孢的IGS-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基因间隔区特异性引物对10个小孢子链格孢种和作为对照的1个大孢子链格孢种(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进行扩增,小孢子链格孢种获得约3.0kb片段,而大孢子链格孢种获得约4.0kb片段,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可通过IGS扩增片段明确区分.分别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Ⅲ和MspⅠ对小孢子链格孢的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可产生不同的酶切图谱.根据酶切图谱可以把细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区分.IGS扩增产物表现出长度和序列结构上的多态性,是一个良好的遗传标记,对于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具有一定鉴别意义,但是由于利用现有引物一些菌株难以扩增出PCR产物,该方法的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778.
<正>抗生素是某些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由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对病原微生物有杀灭作用,节约了本来被有害微生物所消耗的营养成分,使动物养分增加,一方面应用抗生素后可延长饲料在动物体  相似文献   
779.
贝奥雄性不育灭鼠剂防治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试验表明,防治棕背采用1次投药11.25 kg/hm2,防治效果达83%以上;防治大沙鼠用"贝奥"母粉与饵料(胡萝卜+香油)1.25∶1 000配制为推荐量。  相似文献   
780.
玉米农田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连接6400-09土壤叶室,于2005年1月至12月对太原盆地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和水分,目的是了解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最低值在凌晨5:00左右,随后开始上升,最大值一般在11:00-15:00之间;同时土壤呼吸速率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低,盛夏秋初较高,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的土壤温度关系显著,剔除土壤水分胁迫时的测定数据后,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29%(直线函数)、41%(指数函数)、44%(Lloyd&Taylor函数);标准化前、后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剔除水分胁迫后的Q10为2.32,R10为2.23(指数方程)、2.67molm-2s-1(Lloyd&Taylor方程)。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结合在一起进行土壤呼吸预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8-52%。玉米农田的年土壤呼吸总量为1.476kg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