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51.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52.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各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害之一,1930年发现于意大利,196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发生,1965年由williams等明确了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dwarf mosaic virus MDMV)侵染所致。我国最早于1968年在河南辉县发现,随后扩展到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山东、山西、辽宁等地都有该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近年来随着生态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断演变,该病在我国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据调查山东省淄博、潍坊、泰安、莱芜、济南、济宁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麦长管蚜虫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4—1986年在济南调查,未见麦长管蚜在小麦和其他植物上产卵越冬。其成、若蚜耐高、低温能力差,室内饲养冬、夏不能存活,田间除特殊环境外,不能越冬渡夏。调查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1月0℃等温线以南地区可以越冬,在7月26℃等温线以北地区可以越夏;有翅蚜量存在“突增”、“突消”现象,在高山与平地,海岛与陆地出现时间一致,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生期南北方相互衔接。据此认为我国东部地区麦长管蚜存在迁飞问题,并提出了有翅蚜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54.
脱毒甘薯品种介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1988年开始进行甘薯病毒检测和甘薯脱毒技术研究,1991年承担省计划委员会“八五,’攻关项目“甘薯脱毒技术及应用研究”,并于1995年10月通过验收,12月通过省级鉴定。本所已培育出14个脱毒甘薯品种(系),脱...  相似文献   
55.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6.
通过改良EDC法,将2,4-DB、2,4-D分别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合成了2,4-D的免疫原2,4-DB-BSA、2,4-D-BSA和包被原2,4-DB-OVA、2,4-D-OVA.免疫抗原测定结果表明,所得紫外吸收光谱,具有载体蛋白BSA和半抗原2,4-DB或2,4-D的特性,最大吸收峰为282 nm.合成2,4-DB-BSA、2,4-D-BSA免疫抗原的结合比分别为1:24、1:20,合成的2,4-DB-OVA、2,4-D-OVA包被原的结合比分别为1:10、1:8.上述两种免疫原分别免疫新西兰白雄兔,获得2,4-D类农药多克隆抗体.其中免疫2,4-DB-BSA的两只兔PBD1和PBD2的效价较高,分别是1:102400和1:51 200.选择效价较高的PBD1多克隆抗体进一步优化筛选出抗原抗体的工作浓度,2,4-D-OVA包被原3 μg·mL-1,PBD1多克隆抗体1:12 800.经测定,该多克隆抗体对目标检测物2,4-D、2,4-D butyl ester敏感度较高,抑制中浓度(I,50)、检测限(I,20)分别为,2,4-D:179.8 ng·mL-1,1.09 ng·mL-1;2,4-D butyl ester:3010.0 ng·mL-1,1.53 ng·mL-1.对2,4-D识别的特异性也较强.另外测定了制备2,4-D多克隆抗体对几种2,4-D类似结构化合物交叉特异性反应,2,4-DB最强,2,4-D次之,之后依次为2,4-D丁酯、2,4-D异丙酯,交叉反应性较差的有2甲4氯、2,4,5-涕、2,4-滴丙酸.  相似文献   
57.
研究复方中药提取物对蚜虫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5个浓度梯度的样品溶液对蚜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用,且死亡率随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即使在低浓度31.3 mg/mL时,对蚜虫仍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在24、48 h后死亡率分别达40.00%、51.25%。  相似文献   
58.
选用毒氟磷、香菇多糖等几种病毒抑制剂或钝化剂,设计了15个单独或组合处理,探讨田间防治大白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氟磷、香菇多糖2种单剂单独使用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0.01%、66.02%。该2种药剂组合为毒氟磷+香菇多糖或者分别与维佳希复配为毒氟磷+维佳希、香菇多糖+维佳希均可产生一定的增效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达83.70%、78.07%、82.32%。  相似文献   
59.
寄主植物对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美洲斑潜蝇卵,幼虫,蛹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进行了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测定,并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美洲斑潜蝇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种类不同,美洲斑替蝇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的寿命料有极显著差异,而卵的发育不受寄主植物种类的影响,结果还表明,寄主植物是影响美洲斑潜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甘薯无病毒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1 ̄1996年,甘薯茎尖离体培养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0.5mg/L+萘乙酸(NAA)0.2mg/L+腺素(Ad)5mg/L,培育出12个甘薯品种的脱毒苗,茎尖培养成苗率50.0% ̄95.6%,成苗期43 ̄60d。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呈显著的负相关(r=-0.9875),茎尖带1个叶原基时,SPFMV脱毒率为38.1%,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病毒钝化剂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