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73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54篇
  39篇
综合类   15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花椒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栽植管理方便,用途广泛,适应性较强的经济灌木树种。其椒皮既是食用调料,又是药用之料。椒籽可榨油食用,亦是轻工业原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愈益增加。现就我县推广花椒大红袍良种和实施省政府花椒基地县过程中总结的育苗及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2.
不同磷、钾处理小麦苗期氮营养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浓度磷、钾处理下小麦苗期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以深入理解磷、钾与氮养分效率的相互关系,为氮营养相关性状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苗期液培试验,以“川35050 ×山农483”组合衍生的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为研究材料,设置了中磷中钾(MPMK)、高磷(HP)、低磷1 (LP1)、低磷2 (LP2)、低磷3 (LP3),高钾(HK)、低钾1 (LK1)、低钾2 (LK2)、低钾3 (LK3)共9个处理,对不同磷、钾处理下的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从整个基因组水平对与小麦苗期氮养分效率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结果】 不同处理下的10个性状共检测到137个QTL,位于除3D外的20条染色体上,大部分QTL (89.05%)仅在单一处理下被定位到,有3个QTL (QRnue-1A.2、QSnue-1A.1和QTnue-1A.1)可在至少4个处理中被检测到,有5个QTL (QRnue-1A.1、QTnue-1A.1、QSnc-4A、QRnc-6A.3和QSnue-6B)可同时在低磷和低钾环境中被检测到。本研究还检测到至少包含3个以上QTL的QTL簇17个,分别位于1A、1B、2B、2D、3A、3B、4A、4B、5D、6A、6B、6D和7A染色体上,共涉及66个QTL,占QTL总数的48.18%。其中,有5个QTL簇仅与特定磷、钾处理有关,大多数QTL簇均同时定位了不同磷、钾处理的不同性状,许多QTL簇位点还与前人定位的生物量、产量及其他养分有关。 【结论】 磷、钾的供应能够显著影响小麦苗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相关QTL的表达。影响苗期小麦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大多数仅在特定处理下被检测到,但大多数QTL会形成QTL簇,构成了控制氮养分效率的QTL热点,许多热点区域也与前人定位的许多成株期性状如生物量、产量及其他养分效率有关,这些QTL/基因密集区域及其特点的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小麦氮养分效率的遗传控制特点及其与磷、钾养分供应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这些重要位点的克隆及其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3.
为进一步了解小麦苗期钾、钠吸收的相关性和遗传特征,本试验在温室环境下,以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对不同K+、Na+浓度处理条件下小麦苗期生长及钾、钠的积累、分配及利用等相关的20个性状进行了鉴定,探讨了K+和Na+的关系及其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对所有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结果表明,缺钾条件下,供应钠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体内的Na/K比,但对小麦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钠替代钾的能力较差。而正常钾条件下,供钠可显著促进钾、钠的吸收,提高了Na/K比,但地上部的生物量反而显著下降,表明大量的钾和钠的累积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形成不利。小麦苗期对钾、钠离子的吸收与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本试验在小麦全部的21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与生物量及钾、钠相关性状有关的QTLs 141个。其中的103个QTLs 组成了14个重要的QTL簇,有11个QTL簇同时定位了钾、钠相关性状位点。另外,试验还发现了8个在多个养分环境条件下均可检测到的QTL位点高频表达的QTL位点(RHF-QTLs),其中4个是新发现的位点。这些重要的QTL位点为K+、Na+关系及其遗传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4.
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威宁河谷地区辣椒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为该地区辣椒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5.
梨树黑斑病是近年来在一些绿色日韩梨品种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由于该病害来势凶、发生早、蔓延快,以前在传统梨上发病较轻,所以应引起梨树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6.
对榛子不同繁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榛子繁殖的几种方法。试验包括两个榛子栽培品种“Istrskadebelopodnaleska”(简缩为ID)和“Tondagentiledellanghe”(简缩为TL)以及三种繁殖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嫩枝扦插,插条采集于7月15日,在生根基质中生根10周以后调查根的生长情况。用IBA1000(10-6)处理ID得到最佳效果:经比较,处理的有80%插条生根,而未处理的只有35%插条生根。第二种方法是于5月末在本季内生长的新梢上环剥,平均获得37.5%的生根很好的植株,40%植株生根较好,22.5%植株未生根。第三种方法是于2月份在一年生木质枝上环剥,平均获得57%生根良好的植株。  相似文献   
67.
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氮(N)、磷(P2O5)、钾(K2O)3因子施肥试验(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通过测定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茶花生物量,拟合氮、磷、钾与茶叶产量及茶花生物量的肥料效应方程,结合不同氮磷钾配施条件下茶叶的品质性状确定施肥量。结果表明,N2P1K2施肥处理茶叶产量仅次于N2P2K0、N2P1K1和N2P2K3,茶花生物量仅高于N0P2K2,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为13.5%,高于其他施肥处理。N2P1K1施肥处理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仅次于N2P1K2处理,但其春茶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含量最低,品质最优,其中茶多酚含量为14.31%、儿茶素含量为6.64%,均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通过拟合氮、磷、钾肥和茶叶产量的三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解析推荐施肥量为氮(N)349~526 kg/hm2、磷(P2O5)0~56 kg/hm2、钾(K2O)0~145 kg/hm2,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2O5)56 kg/hm2、钾(K2O)0 kg/hm2。该茶园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综上所述,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2O5)56 kg/hm2、钾(K2O)0 kg/hm2。  相似文献   
68.
早期落叶在大樱桃栽培中经常发生,它对大樱桃生产的危害程度,与落叶的早晚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落叶时间越早,落叶数量越多危害越重。局部性落叶,一般只对落叶部位的生  相似文献   
69.
目前,就牡丹江林管局11个中修厂和2个大修厂的生产情况看,存在的问题都是经济效益不佳,企业不景气,有些厂面临停产倒闭的危险。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机制不合理,林业机修厂要兴旺发达的根本出路是尽快把乡镇、个体企业的经营机制引入国营企业,使大企业放开搞活。具体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70.
栽芋头种苗费用约占生产成本的40%,成本相当高.同时,种芋越冬贮存较难,易腐烂,影响次年的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