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44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61篇
  62篇
综合类   287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和筛选适宜鉴定指标,利用盆栽和大田干旱棚2种栽培方式,对西南地区42个小麦品种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盆栽试验测定苗期叶面积(X_1)、苗高(X_2)、根长(X_3)、地上部干重(X_4)、地下部干重(X_5)、全株干重(X_6)、根冠比(X_7)、植株含水率(X_8)、离体叶片失水速率(X_9)、叶绿素含量(X_(10))等10个指标,大田控水试验于收获期测定株高(X_(11))、小穗数(X_(12))、穗长(X_(13))、单株成穗数(X_(14))、单穗重(X_(15))、单株产量(X_(16))等6个指标。以各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抗旱性的依据,运用加权隶属函数、聚类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小麦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水分敏感、弱抗旱、中度抗旱和强抗旱4种抗旱类型,分别包括3、23、13和3个品种。以苗期和收获期1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为基础,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1=-1.593+0.152 X_1+0.293 X_2+0.256 X_3+0.151 X_5+0.426 X_6+0.107 X_7+0.958 X_12+0.085 X_14+0.056 X_(15)+0.205 X_(16),R2=0.998 8,平均拟合精度99.23%;利用苗期10个指标的抗旱系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2=-0.677+0.218 X_1+0.481 X_3-0.803 X_4+0.230 X_5+1.232 X_6,R2=0.674 0,平均拟合精度88.50%,表明用苗期性状结合产量性状评判小麦抗旱性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12.
以宁夏平原主栽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与宁春47号为材料,在人工可控温的气候室内,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处理对春小麦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两品种旗叶荧光值F0、Fm、Fv/Fm、Fv/F0、PI值均呈下降趋势,且高温处理越早下降幅度越大,与对照相比,F0下降24.02%~24.43%,Fm下降27.09%~19.63%,Fv/Fm下降19.23%~30.80%,Fv/F0下降43.64%~40.34%,PI下降66.95%~69.39%;花后不同时期的高温处理都会降低春小麦的每穗粒重、千粒重和生物量,且高温处理时间越早,下降幅度越大,其中宁春47号的千粒重降幅为17.42%~37.55%,宁春4号千粒重的降幅为36.74%~52.18%。可见花后高温导致PSⅡ遭受破坏,使春小麦的各项荧光指标降低,进而使粒重降低,产量下降。两个品种发现,宁春4号对高温较为敏感,花后高温处理会明显地降低产量,而宁春47号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3.
为探讨淀粉在马铃薯块茎中积累规律, 及催化其生物合成的 4种关键酶。从而为马铃薯的淀粉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淀粉含量不同的马铃薯品种 ‘东农 308’ 和 ‘延薯 4号’ 为材料, 在马铃薯匍匐茎顶端膨大后开始测定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的淀粉合成关键酶、 淀粉动态积累量以及直链淀粉动态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 这 4种关键酶在淀粉合成积累过程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强弱, 继而控制淀粉生物合成的开始与速率, 并影响马铃薯直链、 支链淀粉的合成与积累。且 ‘东农 308’ 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各组分含量在各时期都要高于 ‘延薯 4号’ , 这也是由于 ‘东农 308’ 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高于 ‘延薯4号’ 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4.
2005年秋季某羊场引进肉用羊520只,其中羔羊20只.引进时1月龄羔羊就患有传染行脓疱病,临床症状明显,新生羔羊128只,陆续发病30只,共计发病50只.经诊治,严重者死亡12只,发病率为33.3%,死亡率为24%.  相似文献   
115.
选用新型调节剂膦酸胆碱合剂,针对灌浆初期春玉米的形态及质量指标以及田间致倒伏推力,分析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变化,探讨膦酸胆碱合剂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可有效增加密植群体下春玉米的穗长,降低秃尖长,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千粒重,改善春玉米穗部性状。同时通过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极显著增加单位长度干物重,增大截面积,改善玉米茎秆性状,显著增加春玉米田间致倒伏推力,从而降低倒伏发生的几率,实现密植群体丰产性和抗倒伏性的协同表达。  相似文献   
116.
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上的应用现状,主要从单个基因的转移、多个抗病基因的聚合两个方面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7.
采用一点张弦一点加载、一点张弦两点加载、两点张弦一点加载、两点张弦两点加载等4种不同的张弦加载方式,对4组12根预应力胶合木梁进行受弯试验,分析4种不同张弦和加载方式对预应力胶合木梁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加力数值一定的前提下,加载点相同时,改变张弦方式对胶合木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张弦点相同时,两点加载比一点加载胶合木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28.8%~38.9%;只有两点张弦两点加载时,梁顶受压区出现褶皱、梁底发生延性受拉破坏,其余破坏形态均为梁底脆性受拉破坏;加载过程中,两点加载较一点加载梁刚度略有提高、可使木材的抗压强度发挥更为充分,提高木材与钢丝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8.
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及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排序为白浆土>草甸黑土>草甸土>黑土>盐碱土,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排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草甸黑土>盐碱土,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排序为盐碱土>白浆土>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水稻对不同类型土壤氮、磷养分吸收量与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对钾的吸收无规律性变化,水稻植株中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主要受水稻生物产量和植株中养分含量的影响;成熟期水稻穗部氮、磷含量高于茎部和叶部,茎部钾含量高于穗部和叶部。  相似文献   
119.
土地利用方式对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球囊霉素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的土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农田、人工草地、果园和撂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土样,通过测定土壤球囊霉素.pH、速效磷、有机碳和蛋白酶活性,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球囊霉素平均含量为1.41~3.18 mg·g-1,占土壤有机碳的6.98%~31.34%,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碳库.土壤球囊霉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剖面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除撂荒地外,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趋势.土壤球囊霉素分别与土壤速效磷、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速效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球囊霉素的含量和分布.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蛋白酶活性之间为间接相关关系,该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把球囊霉素作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系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0.
枣树病虫种类较多,仅危害枝、叶、花、果的病虫就多达十余种,在4、5月份主要有枣飞象、枣尺蠖、枣壁虱、枣绮夜蛾等,这些害虫都危害枣树的嫩芽和叶片,造成发芽晚,开花迟,不能丰产;6、7月份发生的食叶害虫有枣黏虫,龟蜡介壳虫和枣壁虱。危害枣花和幼果的有串花步曲、枣奇夜蛾,蛀害果实的有桃小食心虫;7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