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林业   525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215篇
  150篇
综合类   982篇
农作物   158篇
水产渔业   179篇
畜牧兽医   721篇
园艺   153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日本大葱叶鞘(假茎)长、产量高、营养丰富、上市集中,可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河南郸城县日本大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菜农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之一。日本大葱一般每667m^2产量4000kg,产值5000-10000元。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豫南日本越冬大葱无公害栽培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原有农畜产品的销售方式会逐渐发生改变 ,这是经济规律支配下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乌盟地区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发生改变的必然性作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3.
正在现实的水产养殖业中,人工养殖鱼类的大多数疾病一旦发生,均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采用发挥疗效比较缓慢的渔用中药作为治疗养殖鱼类疾病的药物,往往难以显示出其治疗疾病效果。一直以来就有不少人认为,中药具有资源丰富、无副作用、无药物残留等优点,不仅可以作为人用药物,也可以做成各种兽药。目前,我国有一些中药正在被用来作为渔用药物使用,其中一些中药制剂被用来防治细菌性疾病,也有一些被用来防治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94.
正4.投喂膨化饲料,有效降低饵料对养殖水体污染程度改用膨化饲料替代过去的颗粒饲料,不仅有效地降低了饲料的损失、降低了饵料系数、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残饵对养殖水体造成的养殖过程中的“自家污染”。三、几点体会1.异育银鲫的大红鳃可以预防通过采取上述预防疾病的措施,两年来在江苏射  相似文献   
95.
正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结构、气候条件和水质,在云南养殖出的鲤鱼味道非常鲜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南山区发展中、小型水库主养鲤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如何搞好云南山区中、小型水库的鲤鱼养殖呢?现总结措施如下。1.养殖密度适宜由于云南省地处山区高原,水库绝大多数又在高原的山区,水库所在的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稍有变化,气压就会很快下降,多数水  相似文献   
96.
赤峰市的玉米生产同全国的玉米生产一样,伴随着6次玉米单交种的更新换代得到了快速发展,玉米的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1.6万hm2发展到2006年的36.0万hm2,增长了22.5倍.……  相似文献   
97.
以2008年我国沿海暴发的绿潮藻浒苔生物质为原材料,分析了海藻中的营养成分,探讨了温度、时间、酸度、料水比等因子对浒苔生物质硫酸水解的影响,通过4因素5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影响极为显著,其次为酸度、时间、料水比,最终确定水解优化组合条件为:温度90 ℃、时间70 min、硫酸浓度5.0%、料水比4.5%。通过液相色谱法检测水解液中的单糖成分,结果表明浒苔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木糖和鼠李糖,其摩尔比为1.71∶1.00∶1.29。同时确定了5种酵母菌(酵母菌1770、1766、啤酒酵母S1、酿酒酵母S2、酵母菌IwSc1)的生长曲线,在其进入稳定期时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完成后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最终产物中的乙醇含量,结果显示酿酒酵母S2效果最好,其乙醇含量为2.1 g/L,乙醇得率为26%,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由18.26 g/L降至2.38 g/L,利用率达87%。S1、S2、IwSc1主要利用葡萄糖,1770、1766可以利用葡萄糖和木糖。  相似文献   
98.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概述了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涉及的利用技术包括畜禽粪便的干燥处理技术、好氧堆制技术、厌氧发酵技术、诊断施用技术、动物消化分解处理技术、饲料化再利用技术、能源化再利用技术等,分析了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川滇高山栎灌丛非结构性贮藏碳水化合物(NSC)和全氮含量与海拔的响应关系。[方法]选择川西折多山分布广泛的川滇高山栎灌丛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生长季节植株各组织NSC和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含量在休眠期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但在萌动初期、生长旺盛期和生长末期整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地上部分各组织NSC含量在不同季节对海拔的响应表现出非线性,无明显变化规律。休眠期川滇高山栎各组织全氮含量整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其他时期变化不一致。另外,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结论]为探索林下植物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加强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 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 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 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