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0篇 |
5篇 | |
综合类 | 67篇 |
农作物 | 10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施氮水平及施氮方式对稻田土壤渗漏水三氮浓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氮素不合理使用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等一系列事件,明确稻田施肥水平及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随渗漏水下渗流失的影响,探求当季氮素流失情况具有积极意义。采用自制盆栽模拟大田土壤渗漏情况,收集渗漏水并分析稻田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表施肥可以减少9.87%的铵态氮渗漏损失,混施肥可以减少5.92%的铵态氮渗漏损失,但是表施肥又增加了铵态氮的气态损失,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损失程度加深,渗漏水中硝态氮浓度大于铵态氮浓度,渗漏水中总氮的浓度受施肥方式影响较大。混施肥使得深施和表施的缺点得以避免,是一种合理的施肥方式,在田间作业时可将肥料机械性的搅拌到土壤当中,增加土壤地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乔文臣 赵明辉 李丁 李会敏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李强 赵凤梧 Pavol Hauptvogel Edita Gregova Daniela Benedikova 《河北农业科学》2016,(6):6-12
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18.
抗旱节水型衡麦系列品种的选育方法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旱节水小麦的定向培育方法,对抗旱节水型衡麦系列品种选育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多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围绕"节水抗旱、抗逆高产、广适稳产、优质早熟"的育种目标,着眼解决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与农业生产矛盾突出的问题,为培育抗旱节水型广适小麦品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广泛筛选遗传背景远缘且生态差异较大的优异亲本组配组合,创新采用不同世代水旱交替双向综合选择技术,先后育成16个抗旱节水型小麦品种,提高了选择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在系谱上,衡观35等为代表的衡麦系列品种与蚂蚱麦、碧玉麦和洛夫林10号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且含有对光周期不敏感的Ppd-Dla等优异基因。这些品种目前已由冀中南冬麦区推广至黄淮冬麦区(南、北片)、北部冬麦区(天津)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湖北襄阳)等区域种植,展示出生态广适、节水稳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普通小麦兼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型HS 86-11 细胞胚胎学连续切片观察在胚囊形成过程中,从造孢细胞出现至八核幼小胚囊期,行有性生殖.可观察到有性生殖典型特征;八核幼小胚囊形成至成熟胚囊期,卵器发生一次核内有丝分裂,分裂后的两个子核进行融合;卵细胞在开花前两天,提前发育,行单性生殖;去雄后的小花内,卵细胞自主发育到二核幼胚阶段,与静止时期的极核细胞或极核自主融合后产生的次生大细胞及完整的反足细胞,同时存在;开花后,卵细胞始终保持领先发育,形成提前分化的幼胚与落后的游离胚乳核.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数、穗长与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3份,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