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篇 |
农学 | 30篇 |
1篇 | |
综合类 | 60篇 |
农作物 | 16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不同抗旱类型小麦品种开花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不同水分条件种植下,比较了不同抗旱类型小麦品种开花期旗叶的气孔结构、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分析了该时期小麦品种的抗旱机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正常水分处理条件下,开花期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幅度在123.3~170.7 mmol·m-2·s-1、20.85~24.16μmol·m-2·s-1、;而在旱处理条件下,开花期gs、Pn差别很大,幅度在58.5~98.2 mmol·m-2·s-1、7~23 μmol·m-2·s-1.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晋麦33、河农859在开花期保持较高的gs、较强的Pn,有利于其适应旱胁迫;冀麦3235、中麦9号开花期gs、Pn受到很大抑制,可能是其抗旱性较差的因素之一;昌乐5号、温麦6号虽然在开花期保持较高的gs、较强的Pn,但其抗旱系数(DRC)、抗旱指数(DRI)都很低,说明开花期的Pn对其影响并不大,其抗旱性差是开花期以后生理代谢过程受到影响的结果.不同的小麦种质资源在不同的生育阶段有不同的抗旱机制. 相似文献
93.
94.
以抗旱性差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和周麦17的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 EMS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溶液处理花药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 0.20% (2-6h);处理幼胚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0.40%) (2-4h)。 将EMS诱变处理后分化的224株再生植株接种到PEG浓度为80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抗旱筛 选,共得到13株抗旱植株,平均变异率为5.8%。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EMS溶液诱变处理的 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 4h。 相似文献
95.
从银杏的果实、叶、种皮、种仁及木材等方面论述了其药用价值,并概述了银杏茎段培养、配子体培养、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以及银杏组织培养中抑制褐化问题等方面的进展。愈伤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SH基本培养基中加2,4-D2mg/L,6-BA1mg/L和NAA0.5mg/L以及苹果汁10%以及在1.0kV/cm强度的高压静电和Cu2 条件下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改良MS培养基和多效唑可以促进腋芽萌动和分化;MS BA2mg/L NAA0.5mg/L的培养基、蜂王浆和椰子乳汁对诱导银杏胚状体有很大促进作用。0.1%植酸(肌醇六磷酸酯)、5.0mg/L抗坏血酸或200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有明显抑制褐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水分胁迫对抗旱性不同冬小麦品种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SDS-PAGE研究了8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在大田自然水分胁迫和供水处理下小麦旗叶和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干旱诱导条件下,同一品种冬小麦可溶性蛋白种类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变化,分子量呈现以76.5kD蛋白带为中心先升后降的趋势,品种间的变化类似,各品种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在70-80kD附近波动,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变化不同,开花后14d时为60-70kD,开花后21d 8个品种处理与对照各差异蛋白质带消失,(2)在拔节期抗旱品种和抗旱高产品种中76.5kD和68.7kD2条带显著增强,不抗旱品种只有68.7kD1条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7.
98.
乌拉尔甘草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倍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乌拉尔甘草四倍体新种质,本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乌拉尔甘草(2n =2x=16)带腋芽茎段诱导四倍体,并进行了再生苗根尖染色体鉴定和气孔观察。结果表明:四倍体优化诱导体系为以0.1%秋水仙素处理24 h时诱导频率较高,变异率达到11%;再生植株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增长明显,气孔保卫细胞密度增长极其明显,气孔保卫细胞宽度有所下降,经根尖染色体鉴定,确定染色体为2n=4x=32,为同源四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99.
祁紫菀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紫菀生产中种苗来源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主要问题,本研究搜集整理出河北安国紫菀种苗17份,以茎毛数、茎粗和芽距为主要因素,采取正交试验设计L9(34)进行种苗不同处理,田间种植采取多因素多点、随机区组设计,以出苗率、生长势、株高和产量等性状为依据,把紫菀种苗划分为3级.其中,1级种苗茎毛数>4,茎粗>0.3 cm,出... 相似文献
100.
降低玉米植酸含量对于改善玉米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低植酸玉米种质,培育低植酸品种是一种有效降低植酸的途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并初步鉴定了1个低植酸的玉米自交系齐319。本研究进一步鉴定了该自交系的植酸含量,发现它仅为常规玉米自交系的1/4左右,田间发现,其发芽率略低,但发芽后的植株生长正常,进而利用齐319与Lpa241杂交获得F2群体,分析表明F2群体的植酸含量呈现分离, 符合3∶1比例, 确定该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了与低植酸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发现第2染色体长臂上的2个标记(IDP7818和IDP7635)与低植酸性状连锁。这一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的玉米低植酸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