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篇
农学   30篇
  1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祁紫菀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紫菀生产中种苗来源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主要问题,本研究搜集整理出河北安国紫菀种苗17份,以茎毛数、茎粗和芽距为主要因素,采取正交试验设计L9(34)进行种苗不同处理,田间种植采取多因素多点、随机区组设计,以出苗率、生长势、株高和产量等性状为依据,把紫菀种苗划分为3级.其中,1级种苗茎毛数>4,茎粗>0.3 cm,出...  相似文献   
102.
降低玉米植酸含量对于改善玉米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低植酸玉米种质,培育低植酸品种是一种有效降低植酸的途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并初步鉴定了1个低植酸的玉米自交系齐319。本研究进一步鉴定了该自交系的植酸含量,发现它仅为常规玉米自交系的1/4左右,田间发现,其发芽率略低,但发芽后的植株生长正常,进而利用齐319与Lpa241杂交获得F2群体,分析表明F2群体的植酸含量呈现分离, 符合3∶1比例, 确定该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了与低植酸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发现第2染色体长臂上的2个标记(IDP7818和IDP7635)与低植酸性状连锁。这一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的玉米低植酸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为建立利用卡那霉素筛选的小麦遗传转化的有效体系,采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对小麦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处理,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不同诱导培养时间下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筛选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河农827在N培养基上诱导培养14d得到的愈伤组织在含有15mg.L-1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筛选,效果较好。基因枪介导转化河农827的愈伤组织,用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抗性再生苗经PCR检测,检测出12.5%的阳性株。  相似文献   
104.
玉米粗缩病(MRDV)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病原、传播方式、病害流行原因、玉米抗性鉴定以及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玉米抗粗缩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5.
选用6个小麦亲本材料.按照Griffing方法Ⅱ组配了一套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谷蛋白大聚合体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亲本的GM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的排列顺序呈现完全一致的趋势。大部分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GMP含量遗传力很高.可通过常规育种提高杂交种的GMP含量。  相似文献   
106.
玉米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选用了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并组配了300个杂交种,其中包括13个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graffing方法Ⅳ),组配了78个杂交种。通过对所有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发现,互补酶带的出现与否不能准确地预测杂种产量的高低;POD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特殊配合力的关系为抛物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和0.495**),这表明双亲间过氧化物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杂种优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7.
为了优化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转化体系,通过对4个小麦品种河农827、石新828、河农825、良星99的幼胚组织培养及再生系统的研究表明,在改良培养基MSW1和MSW2中,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MSW0培养基相比分别提高了6.0%和5.4%,并且显著提高了植株再生能力。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对农杆菌遗传转化过程中小麦幼胚的诱导培养基、诱导时间、农杆菌侵染浓度、侵染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MSW2,诱导培养6d,OD660=1,侵染时间3h时,愈伤GUS瞬时表达率及抗性愈伤成活率最高,对河农827成活的抗性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了候选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109.
小麦子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6个小麦亲本材料 ,按照Griffing方法Ⅱ组配一套杂交组合 ,利用回归系数、Wr±Vr、Wr/Vr回归图形及显性方向定位等方法 ,研究了谷蛋白大聚合体 (简称GMP)含量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 :不同亲本及不同组合的GM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GMP含量的遗传模型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以加性效应为主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 ,隐性基因是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以小麦白粉病抗病品种SARKA和不抗病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构建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SSR体系.方法 采用单因素筛选的方法 ,摸索SSR反应体系中各个影响因素的浓度和用量,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进行优化组合.结果 获得适宜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的SSR标准体系,确定总反应体系为15 μL,其中Taq DNA聚合酶0.15 μL(5 U/μL),10×PCR Buffer 1.5 μL,Mg2+ 1.08 μL(15 mmol/L),引物各0.8 μL(25 ng/μL),模板DNA 5 μL(10 ng/μL),dNTP 1.2 μL(10 mmol/L),ddH2O 4.47 μL.结论 利用该体系进行扩增,所得谱带清晰、稳定、非特异性带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