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荚果蕨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人工控制水量(最适宜荚果蕨幼苗生长)条件下,对荚果蕨幼苗实施不同有机肥施肥处理,研究荚果蕨幼苗对不同有机肥、不同梯度肥量处理的反应机制及光合特性变化特征,旨在为荚果蕨大面积引种栽培推广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腐熟猪粪肥(Ta组)、腐熟牛粪肥(Tb组)、腐熟鸡粪肥(Tc组)对荚果蕨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肥效大小规律表现为:Ta组> Tb组> Tc组,但不同施肥量梯度之间无明显规律; Ta组、Tb组、Tc组对荚果蕨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肥效大小规律表现为:Ta组> Tb组> Tc组>CK,且不同梯度施肥量间影响差异显著:三种腐熟有机肥均在2000 kg?hm-2的施用量上对荚果蕨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的有利影响达到峰值,以地上部分干重为例:Ta4、Tb4、Tc4分别比CK组高出140.27%、84.16%和45.80%,同时测得的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积累(尤其是荚果蕨地上部分干重)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及其特征,为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黑龙江省冻融侵蚀考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冻融侵蚀区分布界定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结果]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在131°—122°E,53°—48°N范围内,侵蚀面积为3.29×104 km2,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1.98%。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侵蚀面积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21.78%,42.32%,23.78%,12.12%。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递减。[结论]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范围比较广,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冻融侵蚀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上应用的可行性,为各市(县)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黑龙江省70个低山丘陵区市(县)进行科学区划。[结果]低山区市(县)共21个,丘陵区县市共49个。[结论]所选16个分类指标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证明分类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野生荚果蕨的长期、大量采摘,使其正面临着资源萎缩、减少,产量呈下滑的趋势,为了保持和培育该物种资源。于2004-2006年进行了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采用互比法3次重复,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和基质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对荚果蕨孢子萌发、原叶体出现、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及其形成孢子体率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在4种基质中,土壤为52%,蛭石为33%(见表1,图2);在遮光情况下,透光率在28.1%至全光照的光照强度区间范围内对荚果蕨繁育有利(见表2,图4);平均温度20-24℃条件下,孢子体出现时间、数量,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明显优于平均温度12℃的处理(见表3,图6);土壤水分〈20%孢子不萌发,原叶体生长速度和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依次:水分45%〉40%〉35%(见表4,图8)。  相似文献   
15.
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对野生荚果蕨的长期、大量采摘,使其正面临着资源萎缩、减少,产量呈下滑的趋势,为了保持和培育该物种资源。于2004-2006年进行了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采用互比法3次重复,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和基质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对荚果蕨孢子萌发、原叶体出现、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及其形成孢子体率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在4种基质中,土壤为52%,蛭石为33%(见表1,图2);在遮光情况下,透光率在28.1%至全光照的光照强度区间范围内对荚果蕨繁育有利(见表2,图4);平均温度20-24℃条件下,孢子体出现时间、数量,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明显优于平均温度12℃的处理(见表3,图6);土壤水分〈20%孢子不萌发,原叶体生长速度和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依次:水分45%〉40%〉35%(见表4,图8)。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黑龙江省典型土壤有效土层厚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典型黑土层厚度一直是诸多生态学者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水利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潜在危险程度研究》技术框架下,通过土层厚度影响因子归类调查法,在GIS环境下建立黑龙江省典型土壤土层厚度的评估数据库,系统分析了全省典型土壤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厚度量级指标,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龙山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11678 2hm2 ,其中强度侵蚀面积 2 12 1 5hm2 ,极强度侵蚀面积为 60 9 9hm2 。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以及人口等特点 ,将二龙山流域分为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微度水蚀区、丘陵台地农牧密集强度侵蚀区、矿脉沿线冶炼工程影响区、冲积平原景观旅游区等 4个侵蚀区域。分析了各区水土流失状况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随着《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启动实施,黑土区土壤侵蚀关键性指标的确定已从基础研究层面提升到保障该区科学治理的战略高度。通过对黑土区重点治理区坡耕地侵蚀现状和潜在危险程度的分析评价,以期为相关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黑土层的流失将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严重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山丘区坡耕地的粮食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确黑龙江省山丘区容许土壤流失量等指标的基础上,运用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研究确定了黑龙江省山丘区耕地最小侵蚀坡度,在此基础上,依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运用GIS数据库合成、分析、统计查询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得出了黑龙江省山丘区坡耕地侵蚀面积,为后续分类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3S"技术在我国水土保持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使水土保持工作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和定位分析,从单一要素分析过渡到多要素、多变量综合分析,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很多水保工作者都在使用各种GIS系统,ArcView3.x就是最常用的系统之一。利用GIS进行具体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确定基础图件的坐标系统,但ArcView3.x软件系统不支持高斯坐标,精度要求不高时,常用UTM投影替代。高斯投影和UTM结果,两者投影结果在各个方向上均有差距,对于水土保持研究涉及范围较小,必须考虑投影差距。通过对ArcView GIS 3.x系统Default.prj文件结构的分析,成功填加了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解决了ArcView3.x大比例尺地图无高斯投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