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51.
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产量贡献率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 000,60 000,75 000,90 000,97 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全株饲用产量贡献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是茎秆和叶片;在45 000株/hm~2及97 5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叶片,其次为茎秆,再次为籽粒;而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为叶片,再次为茎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及叶片产量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而茎秆及叶片含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全株产量与鲜草器官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粒器官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器官产量均与其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从全株青贮产量最高角度,推荐冀承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5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上千旱胁迫的危害,本实验为旱作农业寻找合理的地膜覆盖方式,有效发挥地膜覆盖的抗旱作用。通过覆膜穴播与膜际条播方式种植大豆,以不覆膜种植为对照,比较两种覆膜方式对于大豆生长发育、抗旱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上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20.8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16%、150.00%及20.43%;行间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16.9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2.68%、141.76%及16.98%。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抗旱性能等显著地高于不覆膜种植,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并且两种覆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3.
试验选择不同氮效率的超高产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应用裂区设计,通过逐步回归和相关分析,研究氮高效杂交种穗三叶生理特性及穗三叶氮积累特点,明确穗三叶氮积累量及生理特性对氮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施用氮肥,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均高于利用效率,是氮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且高效型杂交种吐丝期穗三叶含氮量及转移量均高于低效型。低氮下,穗三叶吐丝期含氮量、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穗三叶硝酸还原酶含量对氮效率的贡献较大,是低氮高效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高氮下,穗三叶吐丝期含氮量、光合速率、穗三叶硝酸还原酶含量对氮效率贡献较大,是高氮高效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4.
深松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设置深松条件下灌水3次和4次(SI3和SI4)两个处理,以常规浅旋耕灌水3次和4次(RI3和RI4)为对照,研究深松及灌水次数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期耗水规律、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浅旋耕相比较,深松处理可显著改善40~100 cm深层土壤水分条件,为深层根系的水分吸收提供保障,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深松处理较浅旋耕处理生产单位玉米平均节水量为0.149 m~3/kg,节水6.66%,单位耗水量增产量为0.322 kg/m~3,增产7.17%。相同灌水次数条件下,深松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增产达12.47%。  相似文献   
55.
春季深松对内蒙古西部农田土壤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30cm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能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扩大耕层深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15~35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深松能提高玉米株高、单株根干重、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加快生育进程;在收获时,30cm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的倒折率(0和1.2%)均低于常规旋耕处理(3.3%);深松有效增加玉米单产,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处理较常规旋耕分别增产22.10%和25.93%。  相似文献   
56.
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连续5年(5a)和1年(1a)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及不同施磷水平[P2O50(P0)、45(P45)、90(P90)、135(P135)和180 kg/hm2(P180)]对玉米根系构型、菌根侵染状况、植株干重、磷素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a较1a明显优化了玉米根系形态,促进了根系生长、菌根侵染以及植株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使产量提高1.94%~7.15%;磷肥水平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还影响菌根侵染密度(m%)、丛枝丰富度(a%)和根系丛枝丰富度(A%),并在P90处理后开始明显降低,表明当施磷水平较高时,会严重抑制AM真菌的侵染。拔节期玉米根系、茎秆、叶片的干重分别在P90、P90和P135时达到最大值,与其他施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31%~15.07%、0.05%~25.07%和7.61%~22.42%;磷素积累量分别在P135、P90和P135时达到峰值,与其他施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1.09%~95.51%、10.77%~77.39%和3.9...  相似文献   
57.
基于控制授粉技术的玉米弱势粒发育与库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弱势粒败育和灌浆受限与其库容量或库活性关系,对于探讨弱势粒调控途径、实现密植群体产量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控制授粉条件下(不完全授粉IcP、完全授粉CP),比较成功发育弱势粒(IcP处理)和发育不良弱势粒(CP处理)的库容量和库活性及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控制授粉处理下,玉米弱势粒胚乳细胞增殖过程和最大胚乳细胞数无显著差异;IcP处理弱势粒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显著高于CP处理,平均差异和最大差异分别达12.6%和21.8%,且实测百粒重、籽粒终极生长量、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皆表现为IcP处理高于CP处理。可见,玉米果穗顶部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停滞不受其库容量的限制,籽粒形成期的库活性是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受限的核心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8.
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施氮量、种植密度等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往往使氮肥利用效率难以估计和评价,定量分析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NUE) 响应的生理过程,对玉米高产氮高效栽培具有参考价值。 【方法】以郑单958为材料,在3个种植密度 (4.5、7.5和10.5万株/hm2) 和3个施氮量 (N 0、150和300 kg/hm2) 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在14叶展期 (V14)、吐丝期 (R1)、灌浆期 (R3) 和成熟期 (R6) 取样,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后,将样品分为叶片、茎秆 (含叶鞘、雄穗) 和雌穗 (R1、R3);在成熟期,将样品分为茎秆 (包括叶片、茎鞘、苞叶、穗轴) 和籽粒两部分,记录干质量,测定植株及籽粒全氮含量。分析了玉米碳氮积累与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关系。 【结果】与N150相比,N300既没有提高玉米群体碳氮积累总量,也没有提高个体生产能力,氮肥利用效率较低;N150和D10.5条件下,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说明减氮增密是协同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施氮和增密的氮素积累优势主要受V14—R3阶段干物质积累的驱动,且这种关系在花前V14前后就已经建立。V14—R3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与氮素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和增密明显促进氮素积累对干物质积累的响应强度。施氮和增密下玉米以花前较低氮浓度获得较高氮积累量,也说明其花前氮积累是以花前大量茎叶干物质积累为前提,花后氮积累则主要取决于雌穗干物质积累。氮密互作对氮收获指数 (NHI) 无显著影响,而适宜施氮和增密显著提高HI,说明减氮增密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而与籽粒中氮素分配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籽粒中干物质分配的多少。 【结论】施氮量和密度互作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积累量影响氮肥利用效率。合理减氮增密通过促进V14—R3阶段作物生长率和花后物质生产,驱动充足的氮素积累和干物质分配,实现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59.
生物炭配施氮肥改善表层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生物学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阐明生物炭配施氮肥后,土壤碳氮含量及生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合理培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春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内蒙古西部 (包头) 和东部 (通辽) 2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设生物炭用量0、8、16、24 t/hm2 4个水平 (分别记作C0、C8、C16、C24) ,设施氮量 0、150、300 kg/hm2 3个水平 (分别记作N0、N150、N300) ,于成熟期测产,并于收获后分3个土层 (0—10 cm、10—20 cm、20—40 cm) 测定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量及酶活性。 【结果】 生物炭和氮肥对2个试验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 (P < 0.01) ,且两者交互作用极显著。3个土层有机碳含量以及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在各施氮水平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生物炭和氮肥均能显著提高3个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以及总体酶活参数,且随炭、氮施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用生物炭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以及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生物炭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2试验点产量均以C 8N150最大,包头和通辽分别为15.51 t/hm2和16.43 t/hm2。通过相关分析可知,春玉米产量主要与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及酶活性有关。 【结论】 适量生物炭配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碳氮储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炭氮配施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用量,本试验中以8 t/hm2生物炭配施150 kg/hm2氮肥为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60.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饲用作物,能够建立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既能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和拯救生态资源的恶化,又能通过养殖业加工增值,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并提高农牧交错带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牧交错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永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