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药剂及其混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药剂及其混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室内毒力,旨在筛选有效防治核盘菌的药剂及其混配剂,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核盘菌的毒力最高,其EC50值为0.067 6μg/m L;丙环唑次之,EC50值为0.098 9μg/m L;菌核净、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异菌脲EC50值在0.1~0.5μg/m L之间;百菌清的EC50值为0.706 1μg/m L。咪鲜胺锰盐和百菌清以配比2∶1时增效系数为2.179 5,咪鲜胺锰盐与甲基硫菌灵以配比1∶3时增效系数为2.952 7,咪鲜胺锰盐与菌核净以配比1∶1时增效系数为1.537 2。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建议轮换使用咪鲜胺锰盐、丙环唑单剂及上述筛选出的混配剂。  相似文献   
22.
孙正祥  王丰  张昊  邓乐  周燚 《北方园艺》2013,(1):134-137
从无病的生姜块根中分离筛选出1株对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菌SZ-1;通过利福平标记研究其在生姜根际的定殖动态;测定了菌株SZ-1发酵液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SZ-1对番茄青枯病菌(Pesudmonas solanacearumSmith)、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及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等6种病原菌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菌株SZ-1在生姜根际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接种50d后从根际回收的数量为4.6×105cfu/g。灌根接种30d后,姜瘟病的发病率为23.47%,病情指数为12.56,而对照发病率为89.63%,病情指数为31.52,相对防治效果为60.15%。  相似文献   
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及诱导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
设置不同浓度和不同诱导时间的秋水仙素,采用混培法和覆棉法对荆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mb) Berit]进行离体和活体的多倍体诱导,以期建立荆半夏多倍体的化学诱变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采用混培法对荆半夏进行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d,成活率为48.7%,诱导率28.53%;采用覆棉法进行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6d,诱导率为60.91%,成活率为31.83%;经倍性鉴定,获得了荆半夏多倍体植株(2n=16x=208),其多倍体植株叶片大而肥厚、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紧凑、粗壮,且叶片的气孔变大、密度减小。  相似文献   
25.
[目的]筛选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方法]以采自湖北荆州棉花种植区的新鲜棉花植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内生菌株的分离,再通过几丁质酶及平板对峙双重筛选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结果]从大田棉花植株内分离出83株细菌,其中6株为几丁质酶产生菌。通过几丁质酶及平板对峙双重筛选,从中获得菌株V-8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拮抗作用最强,该菌株具有较宽的抑菌谱,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um)等6种重要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棉花根际土壤能稳定定殖,50d后定殖密度达6.2×105cfu/g;对棉花枯萎病的盆栽防效为73.2%。表明内生细菌V-8对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力,可作为几丁质酶基因克隆的重要材料。[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棉花枯萎病的防治以及充分开发棉花内生菌资源、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27.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问题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时间段为间隔点,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法人治理情况。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polymyxaYUPP-8、Paenibacillusxy-lanilyticusYUPP-1和Bacillussubtilis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利用基质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胚根、叶片接种病原菌,木质化和活性氧爆发研究YUPP-10诱导抗病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取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其整体代谢产物在7 d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宽为0.73 cm,挥发性代谢产物在10 d时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的抑制率为77.03%;YUPP-10无菌培养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7.22%—71.25%和10.69%—26.62%,且抑制率与无菌滤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用YUPP-10玉米蛭石培养物拌土处理的盆栽试验中,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效达到80.60%。诱导抗性试验发现YUPP-10诱导了胚根和叶片抗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UPP-10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I)和病程相关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体内的扩散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YUPP-10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在明确PBL教学方法的目的的基础上,阐述了PBL法在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实践,最后评价了教学效果。结果表明:PBL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在诸多方面得到综合性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