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 Guenée是危害团花树的重要害虫。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明确了团花绢野螟卵、各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形态。室内卵集中产在养虫笼壁上,孵化率达98.3%,卵期约4~5 d。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于叶片内结蛹室化蛹,蛹期7~9 d。雄成虫翅展略小于雌成虫。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第2天便可交尾,持续时间50~180 min,交尾翌日即产卵。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3.
播种期对云南冬季亚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冬季亚麻播种期与原茎、种子产量及工艺长度等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纬度中等海拔一年两熟制地区,10月10日左右播种有利于冬季亚麻个体性状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随着播种期推迟,生育期缩短,株高、工艺长度、茎粗、单株茎重、千粒重等降低,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青农55是以耐裂球早熟ogura雄性不育系A05-1-3-15为母本,以耐裂球早熟自交系荷引-1为父本配制成的耐裂球甘蓝一代杂种。早熟,定植后50~55d(天)成熟,成熟后15d(天)内裂球率小于0.5%。外叶12片左右,叶球圆形,球高16~18cm。球外叶两叶叠抱,绿色,油亮,内叶淡黄色,口感甜脆,中心柱长度仅为叶球高度的1/2左右,采收初期平均单球质量1.2~1.4kg。秋季露地栽培每667m2净菜产量4500kg,春季保护地栽培每667m2净菜产量可达5000kg以上。高抗黑腐病,耐霜霉病。适宜北方地区春季保护地、秋季露地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5种化学药剂对亚麻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占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冬季亚麻立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能有效防、控冬季亚麻立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猪流行性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尤其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本病发生在每年的冬春、秋冬交际时。夏季也可以发生本病,如果预防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且损失严重。猪流行性腹泻剖检特点明显,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同时,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也有很多,如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染色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笔者在2011年11月工作当中遇到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的病例,现与大家分享其诊治过程。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植物源引诱剂在从化地区进行了松瘤象野外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松瘤象从4月开始羽化,至12月结束,整个羽化期持续将近1a,羽化高峰在4月底至6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昆虫嗅觉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机制对于昆虫选择栖息地、获得食物、趋利避害、传递讯息、群集以及繁殖等许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昆虫嗅觉系统,可以阐释嗅觉发生过程中的普遍机理,还有助于理解昆虫嗅觉活动与其整个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而为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的嗅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通过对昆虫嗅觉机理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害虫治理方法,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昆虫行为学和昆虫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科技人员发现了许多相关的嗅觉活性分子和嗅觉相关基因,从分子层面对昆虫嗅觉机制进行解释。本文综述了气味信号通过嗅感器转变为电信号,并由昆虫触角叶编码整合,最终传递到前脑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组件及昆虫体内生理生化等方面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和环境对玉米籽粒粗蛋白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8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2年多点试验,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独立效应大于互作效应,在独立效应中,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HE-1、HE-2、豫单1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赖氨酸含量高于0.35%,是较理想的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的玉米品种;郑州、南阳和洛阳比较适宜种植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