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正>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业水域面积300多万km2,海洋渔业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渔船数量不断增加,沿海渔业资源衰竭,渔船航行及作业海区也从几十米深的近岸转向百米以上的近海[1],我国沿海和近海作业的渔船大部分都是木质渔船,这部分渔船尺度小,船龄老化,抵抗风浪能力较弱。渔船在大风浪海况下极易发生海损  相似文献   
12.
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的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在浙江宁波地区的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和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d)和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在东钱湖土中的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和象山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 "L"型。从Kd和有机质吸附常数Koc的数值看,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的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的影响。毒死蜱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Kd和Rf值均高于氰戊菊酯。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的Rf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对Kd和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在决定Kd和Rf值中所起的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Kd和Rf值的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和Rf值无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蚁防治剂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取样于宁波地区的3种典型土壤(淡涂泥土、黄斑青紫泥土和山地黄泥砂土)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淡涂泥土、黄斑青紫泥土和山地黄泥砂土对毒死蜱的吸附常数分别为121.4088、477.7604、3537.0809;对氰戊菊酯的吸附常数分别为15.7476、100.8772、102.3091,表明无论是山地黄泥砂土、黄斑青紫泥土,还是淡涂泥土,对毒死蜱的吸附性均远高于氰戊菊酯。通过吸附常数Kd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阳离子代换量等理化性质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毒死蜱和氰戊菊酯的土壤吸附率(Y)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也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用目标强度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里木湖高白鲑Coregonus peled的资源量进行评估,于2017年6月和2018年7月从赛里木湖全湖水域的定置网中共采集19尾高白鲑作为样本,使用基尔霍夫射线模型在常用渔业声学调查频率70、120、200 kHz下进行了高白鲑目标强度的测定,并根据姿态倾角概率密度分布,建立了不同频率下高白鲑目标强度与体长、体长平方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高白鲑目标强度姿态倾角的指向性图案与一般有鳔鱼类具有相似的频率特征,即在较低频段主瓣明显且旁瓣较少,高频段主瓣不明显且旁瓣较多;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姿态倾角为-3°~-5°之间,与鱼鳔与鱼体之间夹角(平均值2.8°)基本吻合;在高白鲑姿态倾角高斯概率密度函数为正态分布(-5°±10°)时,70、120、200 kHz 3种频率下高白鲑平均目标强度与体长的拟合方程分别为TS=16.4 lgL-59.2、TS=21.3 lgL-64.3和TS=23.7 lgL-65.3,与体长平方(即体长平方的常用对数值)的拟合方程分别为TS=20 lgL-63.6、TS=20 lg L-62.6和TS=20 lgL-60.7。研究表明,高白鲑的平均目标强度比一般单室闭鳔鱼类大3~5 dB,且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与以往其他白鲑属鱼类目标强度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噻呋酰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马铃薯果实、植株和土壤样品中噻呋酰胺的分析方法,并测定了噻呋酰胺在马铃薯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当样品中添加的质量分数为0.001~0.05 mg·kg-1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76%~93.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4%~7.33%,噻呋酰胺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LOQ)为0.001 mg·kg-1。2009-2010年在天津和南京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08~6.30 d和4.92~7.07 d,施药后21 d的消解率均在91%以上;240 g·L-1噻呋酰胺悬浮剂按推荐剂量48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720 g·hm-2兑水喷雾1次,在马铃薯收获期时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果实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质量浓度0.076 2~0.649 6 mg·kg-1和0.020 7~0.305 0 mg·kg-1。根据大田试验结果,建议噻呋酰胺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1.0 mg·kg-1。  相似文献   
16.
在天津主要蔬菜产区对新型杀菌剂啶氧菌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并对黄瓜个体的差异与农药残留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啶氧菌酯在黄瓜上的污染控制及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建立了基于QuEChERS方法结合液相色谱法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残留量分析检测方法,在0.02 mg/kg、0.2 mg/kg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啶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76.5%~93.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其准确度和精确度均符合我国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在对黄瓜中啶氧菌酯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施药后1 d内药剂消解迅速,之后消解速率逐渐趋缓,3 d时残留量已降至欧盟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以下。而在对黄瓜个体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差异进行研究时发现,平均残留量(0.639 mg/kg)大于残留量中值(0.508 mg/kg),黄瓜个体的质量与其中啶氧菌酯的残留量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水培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再生水对油菜、大白菜和萝卜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及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对萝卜种子发芽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油菜种子无显著影响,而大白菜种子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再生水对各物种幼苗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根系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再生水灌溉可激活油菜和萝卜体内抗氧化因子,提高了油菜和萝卜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对油菜和萝卜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生水灌溉大白菜叶片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OD酶活力显著降低,指示大白菜受到一定程度的生理胁迫。各作物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赤子爱胜蚓对乙草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赤子爱胜蚓对乙草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土壤酶测定法、传统平板计数法以及高通量测序法对自然土壤(S)、乙草胺污染土壤(SA)以及蚯蚓处理乙草胺污染土壤(SAE)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的乙草胺(5 mg·kg~(-1))使SA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下降,但可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蚯蚓对受乙草胺抑制的土壤酶活性有提升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实验中期最为明显,培养第14 d时蚯蚓处理组(SAE)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相较于SA处理组分别上升了4%、14%和53%。乙草胺对细菌数量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实验前期(第3 d),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持续到了整个培养周期结束(30 d)。蚯蚓的加入对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恢复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3 d和第14 d时SAE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35%和39%。SAE处理组土壤的pH相较于SA处理组更接近于中性,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更高,这些性质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乙草胺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恢复。对不同处理土壤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乙草胺主要使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以及Chytridiomycota丰度下降,而使Acidobacteria和Zygomycota丰度上升。蚯蚓能够改善乙草胺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组成情况,使其更接近于未污染状态,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蚯蚓对乙草胺造成的微生物毒害有修复作用。在属水平上,少数微生物比如Sphingomonas、Fusarium、Gaertneriomyces和Pyrenula等能够受到乙草胺刺激而丰度增加,这些微生物可能参与到了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和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浸泡提取,减压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用二氯甲烷定容,液相色谱仪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1.43%~100.91%,变异系数为3.53%~9.71%;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最小检出最均为1.0×10-7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05 mg·kg-1.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G=C0e-k1;150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5~11.49d和3.82~10.70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番茄上手动喷雾施药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施药间隔为7d,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3mg·kg-1.参照欧盟等规定的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上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强烈地震,提出了如何有效监控高危化学品行业因地震可能导致的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以及防止抗震救灾过程中大量消毒剂、化学农药等的使用可能对环境的污染监控和加强对灾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的保护,同时建议震后应加强对灾区土壤和地表水环境的监测和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