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18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探明麻栎组培苗早期生长性状与实生苗的差异,为麻栎组培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为材料,比较二者移栽成活率、生长性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的移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组培苗比实生苗侧枝数量多,枝干开张角度大,根系粗壮,根的数量多,侧根发达。组培苗早期生长缓慢,苗龄5个月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实生苗,其中苗高比实生苗低33.40%,地径比实生苗低11.54%,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37.26%,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51.75%;苗龄11个月后,组培苗生长势优势明显;苗龄34个月时,组培苗的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都显著高于实生苗,其中地径比实生苗粗6.92%,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5.57%,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1.04%。虽然苗龄5~22月时苗高与实生苗无显著差异,但22个月后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实生苗。苗龄5~34个月期间,组培苗的根长始终低于实生苗。  相似文献   
22.
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Pha T)属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在呼吸道的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是粘膜免疫的两个重要效应分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学功能。为了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咽扁桃体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结构的变化,以及IgA与IgG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s,ASCs)在其内部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新生与成年牦牛咽扁桃体的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gA和IgG在新生与成年牦牛咽扁桃体内的表达情况。组织学结果显示,牦牛咽扁桃体上皮由非网状上皮和网状上皮构成,实质由淋巴滤泡和弥散淋巴组织组成,弥散淋巴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的高内皮静脉和淋巴管。新生牦牛咽扁桃体内仅观察到少数的初级淋巴滤泡,而成年牦牛咽扁桃内以次级淋巴滤泡为主,且成年组淋巴滤泡数量远高于新生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两个年龄段IgA和IgG ASCs在非网状上皮下区域、网状上皮区域、滤泡间区、淋巴滤泡和腺体间均有分布,且均在非网状上皮下区域分布最高;单位面积内,两个年龄段IgG ASCs的平均数目均高于IgA ASCs,且成年组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新生组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牦牛咽扁桃体在新生阶段已形成初级淋巴滤泡;IgA和IgGASCs主要通过非网状上皮下区域到达粘膜外表面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两年龄段IgG ASCs在数量上均占优势,说明IgG可能在牦牛咽扁桃体免疫防御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本研究为牛呼吸道粘膜免疫及相关疫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和免疫学资料。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小麦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小麦生产中,化肥减量20%并配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效果较佳,与单施减量20%的化肥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01%~7.45%、11.47%~13.44%,碳氮储量增长率分别为3.21%~4.37%、9.73%~11.49%,且土壤碳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4.
徐荣  苏刚  孙娟 《绿色科技》2014,(7):242-243
根据实验室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理化特性,将低碳理念科学地运用到分析实验所产生污染物的治理措施上。明确了实验室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以消减污染物总量为基本原则,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低碳管理体系,规范运行分析实验全过程,提出了实验室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加强执行力,以实现实验室污染物的低碳管理。  相似文献   
25.
采用种质库内保存的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C.Agardh)Saunders]雌雄配子体,进行扩增培养,然后利用雌雄配子体进行人工苗种繁育,并在自然海区进行栽培。2015年8月3日开始育苗,经过75d培育,多肋藻幼苗生长至0.83cm,出库下海暂养。下海后,经过40d生长,幼苗生长至平均长度约25cm,开始分苗养殖,分苗后每隔25~30d观测藻体长度和宽度生长变化,并同步监测海水温度。至2016年4月20日观测到多肋藻平均长度达到最大值,约228.3cm,此时海水温度约9.4℃,藻体平均宽度约29.3cm,平均鲜重量约528.4g,平均干重约79.7g,鲜干比约6.6。得出结论:多肋藻适合在我国北方海区进行人工育苗并养殖,最佳收获期在4月下旬前后。  相似文献   
26.
辽宁太子河流域典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渠系水利用系数是综合反映灌区渠系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编制用水计划和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的主要技术参数.研究根据水资源分区,以辽宁太子河流域典型灌区--辽阳灌区为例,选定典型渠道,利用传统动水测算法根据渠道不同时期的输水流量和地下水位,确定监测时间和次数,计算出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平均值,然后依据灌区实际情况进行系数修正,最后得到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045.  相似文献   
27.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育种的基础,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鹿泉区于 2019 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提交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物 103 份,其中粮食作物 43 份、经济作物 11 份、蔬菜 49 份。通过对 1956 年、1981 年、2014 年 3 个时间节点鹿泉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表进行汇总整理,从气候环境变化、土地资源配置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栽培品种变迁和资源普查收集情况 5 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探讨了鹿泉区气候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农作物种质资源造成的影响,以及鹿泉区地方品种加速消失的原因,同时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鹿泉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其他县区普查收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气象科普是宣传科学普及知识的社会公益工作,对于全面提高社会民众对气象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防灾减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蒺藜苜蓿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蒺藜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密码子进行分析,筛选出50条CDS(coding DNA sequence)利用CodonW软件进行分析其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显示,蒺藜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碱基GC含量为26.9%,即第3位密码子富含A和U,ENC值在37.11~51.91之间密码子偏好性较弱。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分析显示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有23个,其中以A和U为结尾20个。中性绘图分析显示GC12与GC3的相关系数为0.341,相关性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4843;单基因ENC比值多分布在-0.05~0.05,即大部分基因ENC值离ENC期望值较近;对应性分析,第一轴显示了12.50%的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第一轴与ENC和GC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1和-0.092,均相关不显著。综合这几项分析发现蒺藜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突变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对密码子偏好性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最终通过高表达优越密码子方法确定得出UUA、UUG、CCU等23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为之后对外源基因进行改造,提高其在叶绿体中的表达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苜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苜蓿Medicago spp.组织培养已在多个种上取得成功,且以紫花苜蓿M. sativa最多。对苜蓿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培养基组成成分、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基因型的选择5个方面阐述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苜蓿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