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盅口属Cyathostomum Molin,1861,not Cyathostoma Blanchard,1849已经拥有相当多的种,对于这个广义的属的进一步分类,迄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不同作者、不同国家常常各自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为此,作者拟根据  相似文献   
32.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小配子母细胞和大配子母细胞于相邻的宿主细胞内相伴产生 ,系由末代裂殖子侵入后 ,长大变圆而形成 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 首先细胞核分裂为多个 ,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 ,随之近核处限制膜外突 ,临近处限制膜下陷 中心粒在核上方形成并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 ,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母细胞的残体相连 成熟小配子与残体分离 ,外型呈香蕉状 ,外被单位膜 ,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 ,核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线粒体 ,小配子有鞭毛 2根 ,每根鞭毛内有微管 ,为 9+2结构 ,附着微管至少 6根 ,这些微管均起始于基粒  相似文献   
33.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人工感染毁灭泰泽球虫后北京鸭空肠粘膜的形态学变化。正常北京鸭的空肠主要由宽抹刀形的绒毛组成,绒毛表面含有多角形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的开口及水平缝隙。毁灭泰泽球虫所引起肠粘膜的广泛性损伤,主要显现为肠绒毛断裂,暴露出固有膜的结缔组织,绒毛上皮退化或崩解。病变严重时,绒毛和绒毛上皮的结构完全消失。在绒毛上皮和组织屑中观察到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配子和卵囊。  相似文献   
34.
利用透射电镜对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菲莱氏温扬球虫大配子发育进行观察,发现虫体在上皮细胞内的带虫空泡中发育。大配子体外被1~2层单位膜,成熟的大配子外被3层单位膜。在早期大配子体中即开始形成成囊颗粒、以后相继出现支链淀粉颗粒、脂肪体以及小管,其体积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虫体相应变大。带虫空泡中无泡内小管,仅见泡内皱褶。  相似文献   
35.
36.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移行途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关于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deai子孢子的移行途径争议尚大。作者借光镜和电镜互补的手段研究了子孢子从肠腔到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移行。所取材料为人工感染5-50万卵囊的1月龄幼兔的血液,肠道,淋巴结,脾和肝,取材料时间为感染后2-72h至4-6d。依据子孢子大量出现于肠系膜淋巴结和小量出现于脾脏而未见于其它部位淋巴结,以及肝内胆管周围营养血管中有大量子孢子出现等观察结果,提出了子孢子移行  相似文献   
37.
马杜霉素抗药性诱导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一株对莫能菌素敏感和一株对莫能菌素抗性的柔嫩艾美耳球虫为材料,进行了马杜霉素抗药性诱导实验的研究。通过高、低两个药浓度系列的诱导,虫株经鸡体内传代18次后,均对5ppm和7ppm马杜霉素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38.
斯氏艾美耳球虫裂殖生殖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描述的艾美耳科和住肉孢子虫科球虫的裂殖生殖为单态,作者发现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裂殖生殖具多态性,其方式有:子孢子型裂殖体以内单多生殖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双或多核的裂殖子型裂殖体或以内二多生殖方式或以外单多生殖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单核裂殖子型裂殖体以外多生生列殖方式下代裂殖子;经典型裂殖体以内单多和外单多混生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这种裂殖体以多态的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的现象称为裂殖生殖的多态现象。依据前  相似文献   
39.
离体培养中两种脱鞘方法和几种不同营养成份对蒙古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0.
中国伊氏锥虫的无动基体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东洋界,无动基体伊氏锥虫与有动基体虫并存。单虫克隆化的虫体,无动基体株的后代均无动基体,有动基体株的后代均具动基体;作者用电镜和核酸探针技术验证了这一事实。作者认为:我国的无动基体虫株是天然存在的,并认为:中国的无动基体伊氏锥虫可能即南美洲的Trypanosomaequin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