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通过黑穗病接种的方法,对甜高粱正常植株与黑穗病株的株高、鲜重、含糖量、出汁率及抽穗期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黑穗病株的株高和鲜重都低于正常植株,差异大小因品种而异;黑穗病株的含糖量及出汁率有的提高,有的降低,因品种而异;黑穗病株的抽穗期都早于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52.
植物分子育种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作物遗传育种,在多种作物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分子育种可引起后代的多种变异,在对后代进行选择时,应根据具体品种、具体目标性状,不仅对后代进行形态上的选择,还应对内在的品质及生理特性进行选择,同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对后代进行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53.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黑龙江省高粱的机械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科学地应用机械化栽培技术是保证丰产的关键因素。在高粱的机械化栽培过程中,尤其要掌握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和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54.
55.
将4个不同类型的甜高粱品种于不同年份种植,对不同气象条件下含糖量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不同使不同类型甜高粱品种的糖分积累有所不同;生育期相同的品种年度间糖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相同,但气候条件对含糖量高的品种影响较大;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早熟品种的影响大于晚熟品种,并且早熟品种成熟期含糖量的差异大于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56.
为了有效地利用甜高粱种质资源,促进育种工作,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194份甜高粱种质资源群体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类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资源的生育期集中在116~160 d ;株型性状均差异较大;单穗粒重主要集中在21~60 g ,但差异极大,极差为110.0 g ,千粒重平均23.1 g ,极差为19.4 g ;茎秆含糖量平均为13.3%,集中分布在13.1%~15.0%,含糖量高的资源较少;单株重平均为379.5 g ,主要集中在200~500 g ,极差较大,为640 g ,单株重大于600 g 的资源共有10份.通过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特异优良农艺性状表现,可为今后有目的地利用这些甜高粱种质资源进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为丰富甜高粱品种资源,加快甜高粱的育种研究,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进了甜高粱品种42份。对这些品种的田间鉴定表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甜高粱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变异类型较多,且具有很多的优异变异,与中国品种相比主要表现在分蘖较多、单株较重、株高较高及含糖量较高,且乌克兰品种还具有熟期较早的特点。在甜高粱的种质创新和杂交种选育中可根据育种目标有目的地对这些优良性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8.
极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种龙杂18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杂18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选育的矮胖秆酿造型高粱新品种,适合黑龙江省北部极早熟地区机械化栽培。  相似文献   
59.
不同栽培密度对甜高粱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甜高粱不同品种及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研究,阐明甜高粱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含糖量有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不同栽培密度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含糖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不同栽培密度互作间的产量和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互作效应对含糖量的影响较低。同时阐明,龙甜6和龙甜2产量高,含糖量高,在生产上采用的最佳栽培密度为67500株/ hm2。  相似文献   
60.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 542.9 cM,平均图距11.7 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