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9篇
综合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以渭源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渭河流域各省(区)需向渭源县支付的水资源保护补偿量。[方法]分析了生态补偿的核心以及运行机制,计量了渭源县保护水资源所付出的成本,并根据受益者的支付能力、取水量和排放污水量确定其补偿分担系数,最后得出受益区应向渭源县补偿的额度。[结果]2005年,甘肃、宁夏和陕西应向渭源县支付的水资源保护补偿额分别为7642.21万、2878.73万和28318.88万元。[结论]该研究为建立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亿万农民真正关心的问题。实现农户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条件 是,清除土地使用上的“大锅饭”思想,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3.
何瑞  姜志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277-11278
在对生态农业非市场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市场化的概念。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生态农业市场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拟构建生态农业市场化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34.
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村建设,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生态村的内涵界定着手,提出三种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生态村模式类型,并将主观效用引入生态村评价体系,对生态村建设进行全面的主、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5.
创新早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变量,农户是农村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然而到目前为止,农户创新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在回顾农户创新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农户创新指农户依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做出技术、市场、组织上的变革和改进,实现创新经济效益、改变传统行为方式的过程。通过分析农户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初步构建了由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指标构成的农户创新测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6.
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村建设,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生态村的内涵界定着手,提出三种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生态村模式类型,并将主观效用引入生态村评价体系,对生态村建设进行全面的主、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7.
以相关城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依据统计学原理,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咸阳市与其他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得出:人均经济总量严重偏小、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收入偏小、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是制约咸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扩张总量,加快发展速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财源建设、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39.
气象灾害已成为造成农业歉收和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厘清农户灾害应对行为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猕猴桃主产区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典型县(周至县和眉县)的226份调查数据,对猕猴桃种植户灾害应对行为决策及行为强度进行测度与综合分析,并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户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在灾害前后的行为存在差异,灾前主要采取树主干涂白包裹及果园熏烟等方式,灾后主要采用剪去受冻枝条及向树体喷洒营养液等方式。2)农户应灾强度总体较低,且存在县域差异。在12种应对措施中,190位种植户仅采取1~3种应对措施,占采取应对措施人群的85.43%,平均采取措施2.1种;周至县农户采取应对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行为强度高于眉县农户。3)农户应对行为受其内在禀赋特征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向有正有负。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猕猴年限、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等变量正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乡镇距离变量负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政府应拓宽农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种植业收入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0.
农业内部不同种植方式对水资源的消耗不同,农业结构与农业用水结构间的相关度也不一样.为促进西北地区有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运用相关分析理论和模型揭示农业结构与农业用水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用水结构的可能性,得出西北地区应降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发展经济作物与人工草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