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276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97篇
  93篇
综合类   821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561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橡胶小蠹虫为害重,防治困难。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田间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将“牛皮纸+粘虫胶+诱集剂”组配,研究集成了一种橡胶小蠹虫粘捕装置,对其诱捕参数(粘捕装置材质、诱集剂药袋悬挂数量、药液暴露面积以及粘捕装置的间距、悬挂高度)进行了筛选,并与常规诱捕器在重量、成本和诱捕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莰烯、顺式-马鞭草烯醇5种诱集剂的诱集下,自制粘捕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554、445、341、381、367头;普通粘虫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260、230、179、202、199头。其中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自制粘捕带的粘捕数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粘虫带,表现出较好的粘捕效果。采用挂袋法的最佳药袋数为2袋,诱集剂的最佳药液暴露面积为6.6 mm2,粘捕装置的最佳相互间距为50 m,最佳悬挂高度建议在2.5 m。自制粘捕装置在重量、成本以及诱集数量上均优于常规诱捕器,对橡胶小蠹虫防控具有高效成本低、环保可降解、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2.
在南京大学生命科技学院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3S"估测稻麦面积单产的技术研究。通过在农业局内建立3S工作台和数据库及遥感数据和农业数据集成系统,利用ERDAS8.7和ARCINFO9.0加工软件,开展对农作物面积监测和产量估测。通过3年对稻、麦面积和产量的动态监测,目前面积估测精度已达到98.04%,产量估测精度也达到了93.61%。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在调查菠萝园杂草种类和发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防除技术研究。明确了菠萝园主要杂草有日本草、胜红蓟、马唐、积雪草、耳草、雀稗、铺地黍、铜锤草、香附子和白茅等。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每亩用25%敌草隆0.4~0.5公斤、50%莠去津0.15~0.2公斤或25%敌草隆0.4公斤+12.5%拿捕净0.1~0.2公斤进行茎叶喷雾和土壤封闭处理,防除杂草效果可达95%以上,对菠萝安全。大面积推广应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应用PCR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州成熟外膜蛋白H基因(ompm H),将ompm H片段按正确的阅读框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下游,获得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ompm H。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当转化菌的D600nm值达到0.6~0.8时,对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等条件进行了试验,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判定融合蛋白GST-ompm H表达的最适条件。结果,当细菌的D600nm值为0.6~0.8时,IPTG最佳诱导浓度为0.8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4h,最适诱导温度为25℃。并用免疫印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GST-ompm H能与C48-1外膜蛋白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pGEX-6p-1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保留了天然蛋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05.
106.
于番茄青果期在江西主产番茄的10个市(县)进行了番茄绵疫病发生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番茄绵疫病发生较为严重,病果率在10.8%~33.1%之间,病株率在32.7%~63.6%之间,病情指数在3.5~12.1之间。鉴定了82份番茄种质材料在室内和田间自然病圃对绵疫病的抗性,共筛选到16-96、16-36b和Y18三份抗性材料,为江西省番茄抗病育种材料的筛选及品种的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通过离体叶片筛选法,得到1株对黄瓜霜霉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通过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将P1制成含量2×109 cfu/mL的悬浮剂分别进行室内和大田药效测试。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P1-SC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用药浓度呈正相关。当使用浓度为1.25×107 cfu/mL时,P1悬浮剂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250 g/L嘧菌酯SC的相似;当使用浓度为5.0×107 cfu/mL时,防治效果显著大于嘧菌酯(P≤0.05)。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大田药效测试结果显示,经P1-SC处理(3000 mL/hm2)的黄瓜植株霜霉病病情指数(2.53,2.48)显著低于经250 g/L嘧菌酯SC(600 mL/hm2)处理的植株(4.33、6.22),防治效果(86.16%,89.90%)显著高于后者(76.34%、74.95%)(P≤0.05)。  相似文献   
108.
1997年台湾省口蹄疫流行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9.
棉田三代亚洲玉米螟分布和转移为害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在棉株上的产卵部位以中部为主,由下而上在第3~11果枝的卵量可达87.5%;在棉株的水平分布上,由内向外,则以每果枝的第1~3节位为多,可占83.3%;在此范围内的卵量占总卵量的66.7%。卵块以产在棉叶叶背上为多,占97%。幼虫的分布和转移随龄期而异。1~2龄分布在卵块附近,3~4龄87.3%分布在第10果枝以下,5龄幼虫65.45%以上转移至第10果枝以上,在为害组织器官上,1~2龄幼虫45%为害,3龄蛀食20d以内青铃占61%,其次为害花蕾和主茎,并随龄期增长向大铃转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继代培养获得的不同复合菌系发酵液pH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中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在27.59%-32.53%,除F40显著高于F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性呈高代菌系大于低代菌系,温度4-10℃和pH 6.0-9.0条件下,对复合菌系产酶有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为1.34-1.84 IU·mL-1;复合菌系的纤维素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酶促反应温度15-30℃和pH 4.0-9.0内仍保持80%以上的纤维素酶活力;复合菌系F5-F45、T4-T30和P6.0-P9.0的DGGE条带差异不显著,表明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而在偏酸(pH=4、5)和偏碱性(pH=10)条件下继代培养,复合菌系秸秆降解率和纤维素酶活均显著降低,菌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质与功能稳定性。PCR-DGGE共检测到18个条带,其中关键菌株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Azonexus hydrophilusdAzospira oryzaeArobacter cloacaeCellvibrio mixtusBacillus tequilensisClostridium populeti subsp. Mixtus和Clostridium xylanolyticum。【结论】复合菌系GF-20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经过多代继代培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玉米秸秆分解活性和菌种组成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