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两优培九为对照,于2002~2004年研究了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受精期(5 d)日平均温度在13~29.3℃,两优108受精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受精率与温度相关极显著;两优108最适抽穗温度为25.0℃,安全抽穗温度低限和高限分别为21.8℃和28.1℃;两优108在日平均温度为24~26℃时开花受精,其受精率较稳定,在22~28℃,受精率波动也较小,但在20℃和30℃时,受精率波动较大。结合中国南方28个地区32年或52年7~10月的旬平均温度资料,提出了两优108在南方稻区各地的安全抽穗期和最适抽穗期。  相似文献   
52.
四个两系杂交水稻穗增重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法杂交籼稻的穗增重特性.4个组合的起始质量W0和终极质量A均明显大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表明这4个组合的穗型均较大,为重穗型杂交稻;起始增重势GR0/W0和最高增重速率GRpoi均明显小于汕优63;穗重活跃增重期为16~24 d,长于汕优63,完成穗增重需要35~53 d,而汕优63仅需27 d.为使两系杂交稻较早出现较高的穗增重高峰,并使活跃增重期延长,而完成整个穗增重的天数缩短,栽培上尤其要注意孕穗期增加茎秆中物质的积累,出穗后保证有充足的光合产物,并预防叶片光合功能早衰.  相似文献   
53.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相似文献   
54.
对水稻强化栽培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在我国南京生态条件下早播水稻因温度偏低 ,强化栽培并非能发挥其分蘖多的优势 ,晚播水稻虽能满足其加快分蘖的温度要求 ,但水稻生育后期热量不足 ,使水稻结实率和粒重受到影响。对马达加斯加和我国南方稻区气象资料气候相似分析表明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适用于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省 (区 )沿海和云贵高原低海拔地区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55.
根据广西柳州9县1952~1990年甘蔗逐年产量和7县25年含糖量资料,在采用方差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确定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发育期及气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气候影响方程,并提出气候产量和气候含糖量的影响指数(Cy与Cs)。结合甘蔗产区38站17年气象整编资料,对我国蔗区作出气候生产力分析和区划,为今后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提供切实有效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56.
初步研究了γ-聚谷氨酸(γ-PGA)的吸水性能和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的最大自然吸水倍数可达到1108.4倍,比目前市售的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高1倍以上,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倍数为30.80倍。γ-聚谷氨酸的水浸液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保水力和较理想的释放效果,有明显的抗旱促苗效应。在0.206M浓度的PEG(6000)模拟渗透胁迫条件下,γ-聚谷氨酸仍有较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可明显提高小麦和黑麦草的发芽率,用其直接拌种也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57.
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65396的光合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期播种和平行比较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 65 3 96的光合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和 65 3 96在单株绿叶数达到最大值之前的增长速率基本一致 ,但其后的衰减速率却明显要慢 ,且功能叶较厚、叶角小、叶凹度大 ,光合优势明显。若以叶面积×叶重系数为综合光合特性 ,则 3个组合中 ,65 3 96功能叶的光合优势最佳。  相似文献   
58.
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培矮 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水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的不育性和育性恢复度 ,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两种方法 ,分析了培矮 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9.
对31个水稻不育系共63个样本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归纳了差异性的规律,分析了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育性观测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
卷叶水稻的光分布模拟及适宜叶面卷曲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叶面高度卷曲的水稻组合两优E32、中等卷曲组合两优培九和不卷曲组合汕优63为材料,引入叶面卷曲度因子,用有效叶面积指数代替传统的叶面积指数(LAI),模拟水稻冠层内的辐射传输,比较了不同叶面卷曲度因子材料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转化率和利用率,探讨了不同材料的最适叶面卷曲度及最佳群体密度。结果表明,有效叶面积指数比传统的叶面积指数能更准确地预测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两优E32叶片过度卷曲,有效叶面积指数偏小,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不高;而汕优63叶片平展且披散,下层叶片长期受光条件不良,光合能力弱,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也不高。相比之下,两优培九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转换率分布较为合理,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也较高,最适LAI为7.6,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群体密度(LAI=7.9)接近。两优E32和汕优63的最适LAI分别为9.8和6.2,而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群体密度过小或过大,导致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不高。利用孕穗期至齐穗期有效辐射利用率的实测值,通过输入不同的叶面卷曲度因子,得到两优E32、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最佳叶面卷曲度因子分别为0.12、0.11和0.08,均非常接近两优培九的实际叶面卷曲度因子(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