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64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0篇
  25篇
综合类   18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正> (一)杉木栽培历史杉木人工栽培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论证,但至少在千年以上;早在晋朝就有记载: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唐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815—818)任江州公马时,曾写过《栽杉诗》:“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才高四、五尺,势若干云霄……”。紧邻九江的庐山、杉木甚多,至今山上海拔1000米附近,尚有成片大杉林。与九江相连的皖南、赣北都是杉木老产区,这些地方在唐代已有人工栽杉当无问题。闽西北与赣南接壤、山水相依、习俗相传,两地人工造杉时代相差不至太远。据此本省栽杉历史也当在千年以上,但目前查有文字记栽的则始于宋朝,明嘉靖建宁府  相似文献   
352.
烟雾剂防治温棚蔬菜或果树病虫害具有受药面广、防治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现将几种烟雾剂的制作方法及简单应用技术介绍如下。1.材料①化学药剂。硝酸钾、硝酸铵、木炭粉(锯末)、氯化铵、草酸铵、敌敌畏乳油、敌百虫粉剂、硫磺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②工具。研钵、小铁锅、电炉、牛皮纸、塑料管、滤纸、秤、粉碎机。2.配比3种烟雾剂配制比例如表1所示。3.配制①制作引信。用15%或更高浓度的硝酸钾水溶液浸透吸水性强的纸后晾干,捻成绳,制成引信。②制作供热剂。按烟剂配比取硝酸铵,用铁锅加热到200℃~210℃熔化,…  相似文献   
353.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土壤微生物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山与不炼山杉木林地微生物四年的定位研究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通过不同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导致了林地微生物的较大差异。炼山林地短期内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了炼山引起的林地养分释放,造成大量养分流失;不炼山林地采伐剩余物则能缓慢分解释放养分。从维护土壤肥力角度看:不炼山清理迹地优于炼山。但不同清理方式林地三大类微生物中仍以细菌数量占优势,放线菌、真菌次之。在各生理类群中,以氨化细菌占优势,嫌气性固N菌其次,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固N菌最少。利用土壤微生物数量来表示林地整体肥力是不够确切的。  相似文献   
354.
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营养空间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种造林密度的29年生杉木林分的全面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冠长、冠幅、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呈递减趋势,林下植被生活势减弱,根幅和单株根量减少,根深、粗根密度及总根系密度增大。细根以3750株·hm-2为最大,近似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55.
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肥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整理分析了内蒙古2002—2011年进行的15项次马铃薯施肥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马铃薯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呈"S"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出苗后60天左右,之后积累量逐渐放缓,到收获时日积累量有小幅下降,特别是磷和钾的积累。吸收的氮磷钾前期主要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在收获时70%~80%的氮素,80%~90%的P2O5和K2O转移到了块茎中。出苗后60天是马铃薯水肥需要关键期,此时期保证水肥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产26.3%、22.8%和20.1%,每千克N、P2O5、K2O增产马铃薯40.7、70.4和44.7 kg。施肥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氮磷钾肥的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9%、15.6%、50.4%。生产1 t马铃薯块茎吸收N、P2O5、K2O分别为5.32 kg、1.42 kg、6.01 kg。缺素区全株马铃薯吸收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26.3、38、152.1 kg/hm2。马铃薯可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推荐施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而对于磷、钾肥的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还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356.
正由于枣树具有耐旱、较强适应性、容易管理、营养成份多、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已被作为优良的生态树种与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在临夏州得到了普遍的栽种。尤其在永靖县已成为主要的经济林栽培树种,并已成为当地许多果农的主要家族经济收入。然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枣园栽培面积越来越大,枣树上的病虫害爷越来越严重。要保证红枣的质量优、产量高,在枣树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病虫害发生的季节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治理的  相似文献   
357.
对宁夏青铜峡市营林措施防治天牛所应用的理论、不同区域不同林带多树种栽植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对上述多树种不同栽植方式对天牛表现出的抗性进行了数据性的比较和优缺点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8.
359.
为揭示CYP11A1基因对绵羊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作用,本研究以绵羊不同直径腔卵泡为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YP11A1基因在小、中和大卵泡的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YP11A1进行预测。结果表明:CYP11A1基因表达在大卵泡中极显著高于小卵泡和中卵泡,且在中卵泡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小卵泡。随着绵羊卵泡直径的不断增加,CYP11A1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软件预测结果表明CYP11A1蛋白理化性质稳定、结构稳定。研究表明,CYP11A1基因可能参与绵羊卵泡选择和优势化生长,直接影响成熟和排卵等重要发育过程,CYP11A1基因可以作为绵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60.
在丘陵连绵起伏的内蒙古后山地区,风蚀观测试验表明,在丘陵上存在风蚀强度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造成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生物量的空间差异。丘陵顶部和北坡上部是强烈风蚀部位,南坡相对较轻,风蚀量从丘陵顶部到坡面下部递减。在丘陵的顶部,风蚀强度大,土壤容重大,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力也低。在丘陵的南坡,风蚀相对较轻,土壤容重较小,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农业生产力也高。在丘陵的北坡,风蚀比较严重,肥力比较低。了解这种差异为风蚀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