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31篇
农学   129篇
基础科学   30篇
  33篇
综合类   334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75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全面揭示滇西南蚂蚁区系特点。【方法】2020年6—7月和2021年6月,采用样地调查法和区系分析法对滇西南地区的蚂蚁区系进行研究。【结果】共记录10亚科74属220种蚂蚁,东洋界分布种占绝对优势(220种,占100.0%),古北界分布种位居第2 (88种,占40.0%)。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滇西南地区蚂蚁区系具有典型华南区特征(220种),与西南区(150种)关系最密切,与东北区(6种)关系最疏远。【结论】从北向南随着纬度降低,蚂蚁物种丰富度增加,古北界分布种比例依次递减,东洋界分布种比例依次递增。滇西南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为蚂蚁群落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丰富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植被为华南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境。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选取北京、上海、济南、太原4个城市,对1 026名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关注度、信息交流现状满意度、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担忧程度、现有交流渠道选择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在关注度均值方面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别和学历在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担忧比例上具有显著差异;职业和学历在不同信息发布主体的选择比例上具有统计学差异,消费者对新兴媒体使用更为频繁。据此,提出了优化风险交流策略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34.
南方竹林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提高竹林有机碳估算精度,利用2013年永安六乡镇138个竹林地土壤有机碳样点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永安市竹林地土壤有机碳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结果表明:竹林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极为丰富,全剖面及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上属于中等变异;空间自相关Morans'I系数总体上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全剖面、A层、B层及C层最佳理论模型依次为指数、高斯、指数、球状模型;半方差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684、0.831、0.506、0.538,空间上均表现出强烈的自相关性,块金效应值分别为10.330%、13.100%、10.160%、0.120%;分形维数值为A层(1.964)B层(1.962)C层(1.944)全剖面(1.938);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永安市毛竹林地土壤有机碳明显呈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东部和西部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中部。研究结果可为永安市竹林有机碳含量空间插值、制图和野外取样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精准农业和土壤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耕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通过配置耕地的空间布局,缓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首先,从耕地的自然禀赋、质量条件、空间形态、区位条件和规划预测五个方面入手,共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了耕地资源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S型模糊隶属度函数标准化指标数值,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理想点逼近法,以实际地块为单元,对评价结果进行优劣排序;最后,根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研究区内的耕地分为五级,以预测模拟的目标年份耕地需求量为基准,确定耕地空间上的最优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新北区耕地需求量的模拟值为10 679.93hm~2,前四级耕地总量能够满足其要求,故将相应耕地划入最优区域。春江镇和孟河镇分别以其广大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耕地质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6.
本文根据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经验,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单机版)PAID4.0,开发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本系统包括番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模块、248条规则。通过将专家研究成果与计算机的结合为温室番茄长季节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为了确定引起兔呼吸困难、死亡的病原,本研究对河南省某兔场发病病例剖检,采集8份有呼吸道症状的病兔样品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生化鉴定、16S rRNA PCR鉴定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病原,并采用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得到8株两端钝圆、卵圆形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及8株短粗、卵圆形的革兰阴性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的细菌1和细菌2分别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生化特性,分别命名为HN-W01和LY-W05株;扩增的分离菌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大小分别为643和1 494 bp,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604234.1和肺炎克雷伯菌MK824895.1的同源性分别为99.32%和99.93%,表明该兔场患病兔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感染。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出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均有致病力,可使小鼠死亡。经药敏测定发现分离得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多粘菌素B和氯霉素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本研究为家兔养殖过程中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感染的分离鉴定以及临床科学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不同炭基肥料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生物质炭与化肥混合制成的生物质炭基肥料进行田间试验,比较炭基肥料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以及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基的肥效差异。选择小麦秸秆炭、花生壳炭、棉花秸秆炭3种炭基肥料,炭基肥养分含量为37%,N:P2O5:K2O=18:9:10。以普通复合肥为对照,总养分为45%,N:P2O5:K2O=15:15:15。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相比,麦秸秸秆炭基肥处理使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了35.38%,可溶性糖含量提高31.12%,维生素C含量提高31.55%。同时施用的小麦秸秆炭基肥在总养分含量比普通复合肥减少18%的条件下,小白菜的产量显著提高了45.03%。而花生壳炭基肥和棉花秸秆炭基肥处理效果不明显。因此,小麦秸秆炭基肥有望成为有效的降低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新型环保肥料。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染色体加倍对四倍体枳橙(Citrus sinensis (L.) Osb.×Poncirus trifoliate (L.) Raf.)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明确四倍体枳橙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枳橙二倍体为对照,利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枳橙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出775条条带,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枳橙扩增带数分别为391条和384条,对应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1.97%(含全甲基化率16.37%,半甲基化率15.6%)和31.25%(含全甲基化率18.49%,半甲基化率12.76%);MSAP扩增条带统计表明,同源四倍体的总甲基化率变化较小,全甲基化率高于二倍体,半甲基化率较二倍体均有所降低,相比二倍体对照,四倍体枳橙叶片基因组DNA主要发生了甲基化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
干旱缺水影响玉米产量,提高燕山丘陵区春玉米子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覆膜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水分条件。于2017—2018年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CK)、行上覆膜、行间覆膜和全膜双垄沟播4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率、玉米生育期、土壤容重、玉米产量及产量影响因素,计算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各处理间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均为全膜双垄沟播处理。全膜双垄沟播的玉米子粒产量和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最高。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可延长玉米生育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玉米子粒产量,适宜在干旱少雨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