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8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篇 |
农学 | 48篇 |
基础科学 | 29篇 |
39篇 | |
综合类 | 324篇 |
农作物 | 30篇 |
水产渔业 | 20篇 |
畜牧兽医 | 164篇 |
园艺 | 53篇 |
植物保护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某黄鸡养殖农户4条大棚雏鸡总存栏量40 000只左右,在12日龄免疫后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出现有神经症状的"扭头鸡",采食量下降,病鸡在跑动后有后蹲的姿势。第一条棚雏鸡先发病,随后3条棚雏鸡相继发病,病症相似。病程持续近10天,总死亡量约1 000只。根据发病背景、症状观察、病理变化、细菌分离及PCR试验、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等一系列工作,诊断为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动物回归试验,在雏鸡体内成功复制出该临床疾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迅速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4.
5.
6.
赖链霉素多杀性巴氏杆菌SD724菌苗株可在含10~10000μg/mL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繁殖,其世代时间是32min,最高含活菌数可达74亿个/mL;在无链霉素培养基中只能繁殖3代左右。SD724菌苗株对鸡两个免疫剂量注射局部反应小,平均病变面积仅为0.61cm2;免疫后对鸡增重没有影响。对鸡产蛋量影响小,免疫后10d内产蛋率下降2.8%,免疫后20d产蛋率上升1.2%。 相似文献
7.
<正> 日本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不久前寄赠我们《综合蚕丝学》一书。该书系日本蚕丝学会为庆祝该会成立五十周年而组织有关专家42人,集体编写的,基本反映了日本蚕丝科学技术近五十年来的进展、现状与趋势。为了对日本现代养蚕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把该书有关章节翻译出来,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现代养蚕技术体系是如何从原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蚕技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现有水平、与今后动向。这对探索我国养蚕现代化问题,可能有所启发。第一节近五十年来养蚕技术的回顾与前瞻养蚕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表1所示蚕业 相似文献
8.
9.
研究海藻糖(0.1%、0.2%、0.3%)、蔗糖(0.1%、0.2%、0.3%)、乳糖(0.1%、0.2%、0.3%)和蔗糖+乳糖(0.1%+0.2%、0.15%+0.15%、0.2%+0.1%)对苜蓿叶蛋白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蛋白的化学成分,探讨适合的冻干保护剂.结果表明:糖类冻干保护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苜蓿叶蛋白中SOD活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海藻糖处理(0.1%、0.2%和0.3%)、0.1%和0.2%乳糖处理、混合糖处理SOD活性保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0.3%海藻糖处理和1:1比例的蔗糖和乳糖组合处理保护效果最好;0.3%蔗糖和0.3%乳糖处理对SOD未起到保护作用.苜蓿叶蛋白中富含蛋白质,而且各种氨基酸种类齐全,组成比例较为平衡,其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1.按正常免疫程序,对牛均行颈部皮下两次免疫接种,两次免疫接种间隔为3周,每次每头牛为由关大沛等发表“牛流行热防制措施“研究报告中提及,犊牛经牛流行热灭活苗免疫后,出现血清中和抗体价偏低的问题,我们在广州和杭州两地试验中也出现类似情况.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现地也反映出现散发性流行,给养牛业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探讨上述情况,为犊牛制定出更合理的免疫程序,我们于2001年与广州珠江牛奶有限公司共同协作进行犊牛免疫程序试验.选择广州珠江牛奶公司的3月、6月、9月及12月龄犊牛作为本次试验的试验牛,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牛流行热油佐灭活苗(010328批)进行二种不同免疫程序试验:4ml.2.在正常免疫后3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每次每头试验牛免疫剂量为3ml.然后在第二次免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采集上述试验牛血清,应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法,跟踪检测其血清中和抗体价.其试验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