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为了确定群体的最适抽样量,本试验从中苎1号开放授粉群体中随机选取100蔸,并从中随机抽取10、20、30、40、50、60、70、80,90个个体组成抽样群体,计算其遗传多样性参数,得出SSR标记在样本量50以上时参数值变化不大,而SRAP标记在样本量60以上时结果较为稳定。为苎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离和克隆苎麻果胶合成关键酶GalAT基因部分序列,了解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简并引物RT-PCR法克隆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cDNA序列及推定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研究GalA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了986 bp的GalAT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注册号:EU131377),可编码328个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和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的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 4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7%和83%;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的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 4可聚为一类;GalAT基因在苎麻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根部的GalAT表达量占大部分。【结论】确定所获得的序列是GalAT基因的cDNA序列;GalAT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或≈木质部, 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  相似文献   
23.
连续2年对苎麻饲料专用品种"中饲苎1号"进行不同收割次数田间试验,试验设年收4次(hpy4)、5次(hpy5)、6次(hpy6)3组处理,每组3个重复,小区面积10.8 m2,研究不同收割次数对"中饲苎1号"生物量的积累与茎叶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收割次数的增加,"中饲苎1号"平均鲜重产量与粗蛋白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综合考虑含水量、干物质量及粗蛋白总产量等,年收割5次处理组在综合产量和饲料品质上占优。  相似文献   
2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A+CpTI)苎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苎麻下胚轴高频再生体系,将携带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GBI4ABC转化到苎麻主栽品种中苎1号中。经根癌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用50 mg L–1卡那霉素+ 300 mg L–1头孢霉素筛选共获得32株抗性植株; PCR检测显示26株为阳性, 占80%。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 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苎麻的基因组中。这项研究为最终创造兼抗鳞翅目及鞘翅目等害虫的苎麻种质材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苎麻自交系选育及其配合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为异花授粉作物,目前生产上应用品种均为杂种。这些品种存在着种子繁殖分离变异、无性繁殖系数低、成本高的矛盾,所以难以迅速推广。我们认为,借鉴玉米的成功经验,筛选苎麻自交系间强优势组合,利用组合的杂交种子繁殖,是提高苎麻产量和克服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但迄今国内  相似文献   
26.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7.
1984—1992年,先后对新组合V10进行了组合比较试验、全国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和制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V10丰产性强,纤维品质优良。比黄壳早增产30%左右,比芦竹青增产25%以上;年平均纤维细度在1800—1900公支之间。V10杂种优势明显,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制种简单易行,种子产量高,是可以迅速推广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28.
对31个苎麻组合(品种)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作成份和聚类分析有3个主成份对变量的贡献达87.27%。31个组合(品种)被分为5类,组合、品种以及高产优质组合均可通过聚类分析相互分组。产量构成因素可归纳为单蔸生产力、出麻率和皮厚因子。主成份和聚类分析可为杂交亲本选配和组合筛选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9.
为了提高饲用苎麻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苎麻饲用专用品种“中饲苎1号”为研究试材,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和一年盆栽试验,土壤基施不同量亚硒酸钠(0、0.25、0.50、0.75和1.00 kg Se·hm-2),研究外源硒对饲用苎麻草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和营养元素硒(Se)、磷(P)、钾(K)及钙(Ca)含量的调控。结果表明,外源硒对饲用苎麻草产量无显著性影响,而对其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但变化幅度因施硒量、年份和刈割时间有所不同。与对照相比(0 kg Se·hm-2),0.25、0.50、0.75和1.00 kg Se·hm-2处理中2年大田试验平均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52%、0.96%、-0.10%和-4.29%;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0.25%、3.93%、1.54%和9.34%;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1.37%、1.23%、2.29%和0.8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增加1.92%、2.15%、2.32%和3.2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幅分别为-2.97%、-0.97%、2.01%和2.63%;相对饲喂价值变幅分别为1.74%、-0.103%、-3.14%和-4.30%;Ca含量变幅分别为0.07%、-2.01%、1.27%和-0.59%;P含量分别提高7.26%、7.68%、4.63%和4.54%;K含量分别变幅分别为4.59%、12.31%、-2.04%和2.83%;Se含量随着施硒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最高可达到2.07 mg·kg-1。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0.25~0.50 kg Se·hm-2为该地区效果最佳施硒量,有利于提高饲用苎麻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0.
苎麻是我国苎麻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纤维作物。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手段。苎麻的遗传育种起步晚,但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苎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育成的重要品种和在生产上起到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