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建鲤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和合理利用建鲤种质资源。从建鲤繁育群体中随机选取185尾鱼,用2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位点在该群体中所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14~316 bp,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和402种基因型,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5~13个,平均7.8个,基因型数10~44种,平均20.1种;各位点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0.346~0.978和0.619~0.880之间,平均分别为0.6434和0.757;所检测的20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52~0.868之间,平均为0.7253,都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实验结果表明,该建鲤繁育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群体内平均固定系数(FIS)为0.1479,说明该建鲤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根据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图可以清楚地显示每个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这可为建鲤保种和繁殖配组提供依据,避免近交现象。  相似文献   
42.
通过PCR法从奥利亚罗非鱼DNA中扩增出MSTN基因。该序列全长1 957 bp,含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外显子Ⅰ379 bp,外显子Ⅱ371 bp,部分外显子Ⅲ145 bp,内含子Ⅰ305 bp,内含子Ⅱ751 bp,编码区895 bp,共翻译298个氨基酸。通过随机测序法筛选SNPs,获得了6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各有一个,而内含子Ⅱ则含有4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的突变位点均导致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为错义突变。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技术基础上结合荧光染料发展起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能快速、灵敏,并有效地对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领域。本文就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原理、荧光染料,管家基因以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4.
为获得与建鲤增重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建鲤分子育种,实验在建鲤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上筛选了与增重相关的SNP位点.首先使用PCR扩增到2个建鲤FABP3基因,jlFABP3a和3b基因,两个基因均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3a和3b阅读框相似性为93%,编码133个氨基酸,相似性为94%,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存在着明显差异.jlFABP3的系统进化和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通过序列比对,在3a和3b上分别找到26和25个SNP位点.构建PCR-RFLP法检测了其中3个SNPs在建鲤群体中的分布,并与增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30G与检测群体雌、雄鱼鱼种阶段和雌鱼成鱼阶段增重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增重显著快于CG型个体.G267T在5个家系中与雌鱼成鱼增重相关,在7个家系中不同基因型个体增重虽呈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考虑G267T和C30G位点,则发现GGCC个体在雌、雄鱼增重均最大,在雌、雄鱼中分别比GGCG个体快17%和12%.GGCC个体在实验样本中占约9%,存在着较大的选育空间.  相似文献   
45.
环境DNA在长江江豚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水体环境中提取到高质量的eDNA环境DNA(environmentalDNA,eDNA),应用于长江中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的分布调查,本研究比较了滤膜孔径和水样保存方式对eDNA获取的影响,同时对比了eDNA技术与传统调查法对长江江豚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水样抽滤时间与滤膜孔径大小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以检出目标生物;水样采集后需在6 h内完成抽滤处理,或在冷藏条件下短期保存48 h;长江流域江苏段中观测到长江江豚出现的8个检测点均检测出长江江豚eDNA,而在10个未观测到长江江豚的水域中有3个检测出其eDNA。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目视监测方法, eDNA技术在长江江豚监测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可作为长江江豚种群调查的有效辅助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46.
47.
采用RT-PCRRACE法,分离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MyoD1MyoD2 全长cDNA结果显示,2种罗非鱼MyoD1全长均为1090 bp,包括5′ 非翻译区 (UTR) 137 bp,3′ UTR 50 bp,开放阅读框 (ORF) 903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0~161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33~249个氨基酸为helix III结构;MyoD2全长均为1478 bp,包括5′ UTR 215 bp,3′ UTR 471 bp,ORF 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其中第91~142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12~228个氨基酸为helix III结构。2种罗非鱼MyoD1与其他鱼类MyoD1的相似性为73%~92%;MyoD2与其他鱼类MyoD2的相似性为74%~79%。系统发育树显示,MyoD1MyoD2分属两支, MyoD1所反映不同鱼类的亲缘关系符合传统分类2种罗非鱼的MyoD1MyoD2 cDNA序列之间只存在个别碱基的差别,而氨基酸序列一致;奥利亚罗非鱼MyoD12个内含子均比尼罗罗非鱼的长,差异明显。根据MyoD1内含子2的差异构建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基因混杂的标记,对形态上典型的15尾奥利亚罗非鱼、18尾尼罗罗非鱼及15尾奥尼罗非鱼 [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 (♀)]进行鉴定,结果其中1尾奥利亚罗非鱼中在MyoD1位点混杂了尼罗罗非鱼的基因,尼罗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则与预期的一致。这为选择基因纯合的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提供了新的分子手段。  相似文献   
48.
为获得可溶的鲤鱼IL–17N重组蛋白,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确定IL–17N的最适促溶标签,并优化其诱导表达条件(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结果:成功构建了鲤鱼IL–17N原核重组表达载体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融合标签MBP、SUMO–GST和GST的促溶效果依次降低,SUMO–GST–17N、MBP–17N上清蛋白占总蛋白比例分别为47.4%、87.0%;MBP–17N的最佳表达条件为0.5 mmol/L IPTG,25℃诱导8~12 h;经过镍柱纯化,获得可溶MBP–17N蛋白,每克总菌约获得0.09 mg MBP–17N蛋白。  相似文献   
49.
2008年7月,江苏泰州姜堰一养殖户池塘养殖白鲢发生暴发性出血病,通过笔者近一周治疗,病情才基本得到控制。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法分离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卵巢芳香化酶(P450aromA)的全序列,得到1784bp的全长eDNA,包括38bp5'非翻译区,1566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167bp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521个氨基酸,推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kD.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性腺芳香化酶(P450arom)具有70%以上的同源性,与其他鱼类脑P450arom有60%左右同源性,但其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和血红素结合区分别与其他鱼类P450arom的同源性高达83%~96%、78%~86%和85% ~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属于鱼类性腺P450arom,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为非分泌型蛋白.同时还含有多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糖基激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及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使用Taqman探针法检测P450aromA在奥利亚罗非鱼咸鱼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P450aromA只在卵巢中表达.同时比较了鱼苗、鱼种和成鱼卵巢中P450aromA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鱼苗中无P450aromA的表达,成鱼中P450aromA的表达量是鱼种阶段的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