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探讨有氧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斜带石斑鱼放置在4个运动强度(对照组0 bl/s、实验组0.5 bl/s、实验组1.0 bl/s和实验组2.0 bl/s)中进行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1.0 bl/s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成活率(SR)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LY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0 bl/s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白蛋白(ALB)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 bl/s组中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8周运动训练对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之,1.0 bl/s运动强度可提高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增强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上调HSP70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2.
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是亚洲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降海洄游鱼类,长江口是我国鳗苗的主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研究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江苏靖江段(31°30′N,120°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年龄和生长参数。结果显示,长江口降海洄游的鳗鲡群体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雌性群体的年龄结构高且多于雄性群体。雌雄鳗鲡的最大年增长均出现在4龄,但雌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5.20、拐点体长lr=683.05mm、拐点体重Wr=546.37g、平均渐近体长L∞=1011.03mm和体重W∞=1830.16g,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4.91、拐点体长lr=517.15mm,拐点体重Wr=216.15g、平均渐近体长L∞=750.30mm和体重W∞=715.90g。研究还表明,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群体平均年龄比我国其他地区和日本的均要低,但平均渐近体长却明显要大于其他分布地,预示着长江更适合于鳗鲡的生长和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长江近口段沿岸水域中■亚科(Gobioninae)鱼类的数量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于2003—2017年在靖江段沿岸设置一顶定置张网,每月定期收集2~3份渔获样本,对■亚科鱼类的丰度动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年共采集渔获样本499份,其中,■亚科鱼类有23 668尾、65.6 kg,隶属于9属19种。■亚科均占鱼类总种数和总个体数的14.6%,是这一水域占优势的鱼类类群之一。■亚科的平均体质量仅为2.8 g,幼体为主。相对重要性指数(Relative Importance Index,IRI)分析表明,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银■(Squalidus argentatus)、光唇蛇■(Saurogobio gymnocheilus)是这一水域的常见种,亮银■(Squalidus nitens)、长蛇■(Saurogobio dunerili)、蛇■(Saurogobio dabryi)为一般种。但■亚科占总渔获数量的比例在不同年份间波动很大,占比最高的年份是占比最低年份的7倍。CCA排序分析显示,气压和温度是影响■亚科物种丰度的重要因素。水温越高、气压越低,则种组Ⅰ的5个物种出现数量越多,而种组Ⅱ的2个物种出现数量越少。Spearman分析显示,■亚科的数量丰度与气压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46 10.05)。与浊度的相关性也十分明显,当浊度小于100 NTU时,■亚科的数量丰度与浑浊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9 20.01)。研究表明,靖江沿岸水域是■亚科幼体的重要栖息地,多个环境因子的变动均会对其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4.
经克隆测序获得的采自长江附属湖泊鄱阳湖、太湖、长江口九段沙、钱塘江口、舟山等5个地点55尾刀鲚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这些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演化历史。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刀鲚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0.9993,π=0.0420),表明刀鲚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5个群体间的种群分化指数Fst和基因交流值Nm分别为0.013~0.426和0.67~40.14,协同各群体间的K2-P遗传距离与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长江及其南部邻近水域的刀鲚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以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构建的NJ树揭示,5个群体的个体组成了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检验和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皆表明,刀鲚群体有过种群的扩张历史,扩张时间约在更新世末期的0.17~0.13百万年前,受到更新世末期海平面升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在维系这一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2-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利用一部长40m、高1.8m、网目长度1.86cm的定置张网采集142份渔获物样本,共获鱼类46142尾,其中贝氏[歺又鱼]20966尾,占总尾数的45.44%;平均每网次渔获数量148尾,最高达855尾,最低为11尾。在所有244595.36g鱼类渔获物中,贝氏[歺又鱼]有70176.69g,占总渔获物质量的28.69%;平均每网次渔获质量497.71g,最高2538.00g,最低32.59g。分析表明,贝氏[歺又鱼]月渔获质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用SPSS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渔获质量数据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1-B^12)lnyt=(1-0.801B^12)et-0.133的ARIMA(0,0,0)(0,1,1)12(含常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6年的拟合精度在91.82%-96.48%之间,对2007年逐月预测的相对精度为81.30%-99.69%,年预测精度达93.73%,可有效预测贝氏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56.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相似文献   
57.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2002年至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用1张定置张网共采集到鱼类3514.84kg。5年间鱼类月平均捕获量58.59kg,以6月为最高,达108.61kg,12月最低,仅为31.57kg,呈现出典型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按照残差不相关和简洁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Akaike信息准则(AIC)与Schwarz贝叶斯信息准则(SBC)确定模型优度,用SPSS 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捕获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结果表明,类型为ARIMA(1,0,0) (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方程(1-0.327B)(1-B12)lnyt= (1-0.825B12)et的残差为白噪声(P>0.05)。该模型对2003-2006年4年的月捕获量拟合精度为71.49%-83.28%,能较好地拟合既往时段的月捕获量序列。对2007年逐月捕获量预测的相对精度为58.64%-99.44%,年相对精度达81.60%,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用于长江口沿岸滩涂湿地鱼类捕获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58.
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水产学报》2015,39(6):916-927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旨在为国内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9.
根据1982—2014年33年的长江口汛期凤鲚(Coilia mystus)捕捞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凤鲚捕捞量的年际变化,利用格局转变贯序t检验(sequential t-test testing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 STARS)的方法研究捕捞量年际转变规律,并结合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定量分析了凤鲚捕捞量与捕捞船数及环境因子长江口水温、泥沙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982—2014年长江口凤鲚汛期总捕捞量和单船全汛捕捞量变幅分别为7.9~3 252.0 t·年~(-1)和130.0~12 945.5 kg·年~(-1),总体都呈波动下降趋势。总捕捞量在1997年和2007年发生2次格局转变,年际格局转变指数RSI值分别为-0.580和-0.405;单船全汛捕捞量在1990年和2007年发生格局转变,RSI值分别为-0.806和-0.371。捕捞船数变幅为59~330艘·年~(-1),分别在1990年、2000年和2006年发生3次年际格局转变,对应RSI值分别为0.992、-0.412和-0.763。通过对环境因素与捕捞因素的分析发现,凤鲚单船全汛捕捞量发生第一次格局转变主要受过度捕捞因素的影响,而第二次发生转变主要受环境和捕捞因素的共同影响。GAM模型结果揭示,输沙量与凤鲚单船全汛捕捞量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随着输沙量的增加,单船全汛捕捞量随之增加;反之,水温与单船全汛捕捞量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单船全汛捕捞量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60.
为深入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生态系统现状,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方法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租用专业渔船在5条河流共计20个断面采集到鱼类标本10092尾,隶属于8目17科45属60种。以黄浦江上游为参照点,设置了5大类29个初选指标,然后根据分布范围筛选、判别能力筛选和相关性检验,构建了由8个指标组成的F-IBI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金汇港和龙泉港总体处于“好”或“一般”的状态;大治河、川杨河和淀浦河空间差异较大,从“差”到“好”均有。其中夏季有14个采样断面为“一般”,各有3个采样断面为“好”或“差”;秋季有11个采样断面为“一般”,5个采样断面为“好”,4个采样断面为“差”。5条人工河流下游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上游,但总体上比流经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江自然支流苏州河的健康状况较为均一。这些结果为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