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0 毫秒
21.
根据黄麻栽培、利用历史和近年来对黄麻野生资源考察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的分析研究,对黄麻的起源得出圆果种黄麻起源于中国南部及与之接壤的印缅地区,长果种黄麻起源于非洲的东非地区和中国南部及与之接壤的印缅地区。  相似文献   
22.
对20个苎麻(BoehmerianiveaL.Gaud)基因型材料自然授粉群体进行了研究,其形态特征,单株节数,节间长度、株高、茎粗(上、中、下),根及嫩枝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无一形态特征与种子大小又嫩枝长呈现正相关。根长与节数和株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而节数和株高与纤维产量之间有显著相关。节数、株高和茎粗(上、中、下)等性状三者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三个基因型材料,R_(1414)、R_(1440)、R_(067-34)形态特征变异较高,可以用于配制苎麻杂交组合。选择刚发芽具较长根的幼苗有助于提高纤维产量和改善纤维产量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23.
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育种技术的进步和苎麻新用途的开发.近年来苎麻育种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近年来在苎麻分子育种和饲料用苎麻研究两方面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重要进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4.
“圆叶青”(又名湘苎二号)系本所首次应用核诱变高新技术选育成功的集高产、优质、抗性强和区域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为一体的芝麻新品种。继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湘苎二号”后,又于198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圆叶青”的选育与推广获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大面积栽培,亩产量为158.7-168.6公斤,比各地主栽品种亩产128.9-130.0公斤,平均增产22.07-30.6%,原麻锈脚极短,风伤斑及病斑少,公制单纤维支数平均1984支左右,精干麻制成率高达71.0%,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5.
2000年10月25—26日,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麻业发展研讨会。来自北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四川、广西、重庆、黑龙江等11省市的科研、教学、推广、纺织、供销等单位的专家63人参加了会议。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潘贵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炎生到会并讲话,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麻纺协会、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也派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我国麻类生产的形势,探讨了加入WTO后我国麻类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会议代表对当前麻类生产、加工和销售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就生产而言,苎麻生产…  相似文献   
26.
本刊讯:由美国CCG投资咨询公司、北京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和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美国红麻协会和日本红麻协会协办的国际红麻应用技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国际粮农组织、美国红麻协会和日本红麻协会的官员,商务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德国、波兰和韩国等10余个国家近30名代表和国内各专业研究所、大学、工厂、企业和红麻种植基地县的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集论文50余篇,其中红麻造纸6篇,…  相似文献   
27.
采用聚丙烯酰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不同苎麻品种、两种主要繁殖方法、苎麻的不同收获季节作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苎麻品种、不同繁殖方法、不同的收获季节都存在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以不同苎麻品种间的过氧化物酶迁移率、酶谱差异为大,并且随着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大小的不同。亲缘关系愈远,差异愈大,不同的收获季节,不同的繁殖方法存在着差异,这说明过氧化物酶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存在着时间性。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测定苎麻体内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对于指导苎麻育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8.
有利农村经济发展的苎麻系列产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经济效益较低,优化苎麻生产和进行系列产品开发,有利农村经济发展。开发途径是更换品种,利用叶和嫩茎作饲料,用副产品生产食用菌,生产纤维板,就地进行鲜麻脱胶,按亩计算可增效益千元以上。  相似文献   
29.
苎麻是传统的纤维作物,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产量高,适口性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畜禽饲料资源。大量的苎麻纺织加工副产物(梢、茎、叶等)也含有丰富的可利用养分,可用作动物饲料。但苎麻中果胶、纤维素等含量过高,具有抗营养,限制了其在畜禽日粮中的充分应用。本文探讨了苎麻的饲用特性及所含果胶的生物活性与抗营养特性,综述了饲用苎麻中果胶的消除方法,以期为饲用苎麻在畜禽生产中更好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0.
本届国家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生产试验于2010年分别在福建漳州、湖南沅江、广西南宁、河南信阳四个试点进行。由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八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系)的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