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系的分布特征以及大豆根系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合丰55和嫩丰18为材料,采用水平分层和垂直分段两种不同的栽培装置,对两个大豆品种的根表面积、根干物质、根比表面积、根系伤流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根系的80.6%存在于垂直0~20 cm土层内,55.6%存在于水平0~5 cm土层内。大豆的根系伤流重量分布范围是0.5~6.4 g,比表面积分布范围是17.6~67.9 m2·kg-1。合丰55和嫩丰8的单株荚数与其单株产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710*)和极显著正相关(0.908**)。在R5期,大豆在垂直0~20 cm和20~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分别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0.794*)和显著正相关(0.837*),在垂直120~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04**)。大豆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株荚数的增加来实现;提高R5期垂直20...  相似文献   
4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三维建模,获得了褐飞虱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的三维模型,保留了这些结构的原始形态,准确地还原了褐飞虱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排布,并利用Dragonfly软件对昆虫的内部组织进行了空间体积的测量分析。本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昆虫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建模技术,有助于更为精准地观察昆虫的内部组织结构,可用于昆虫形态和器官发育的表型观察,为昆虫发育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3.
利用种子休眠性解决水稻穗上萌芽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水稻生产和杂交稻制种后期遇连绵阴雨时,穗上萌芽严重发生,影响到稻谷和稻种质量等问题,从亚洲热带六国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收集到六百余份品种资源进行研究,筛选出具有适度种子休眠特性,即能耐10~15d连续阴雨穗上不萌芽的材料,通过系统选育和有性杂交,将此特性转育到常规水稻品种和杂交水稻亲本中去,以求从根本上解决水稻穗上萌芽问题,起到减灾防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越南水稻的栽培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越南属农业国家,近年大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平原和红河平原。南部地区一年三熟。杂交稻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45.
探讨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激动素(KT)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为S_(3307)和KT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德美亚1’和‘德美亚2’为试验材料,于玉米7叶期喷施S_(3307)和KT,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_(3307)和KT均显著增加了2个品种的穗重、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粒重,最终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其中,KT对‘德美亚1’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S_(3307)对‘德美亚2’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喷施调节剂后第21~30天,2种调节剂均降低了叶片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德美亚1’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0.16%~31.10%,淀粉酶活性下降幅度为7.58%~45.83%;‘德美亚2’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2.68%~42.01%,淀粉酶活性的下降幅度为3.97%~39.82%。喷施调节剂后第21天,2个品种叶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大小依序为KTS_(3307)CK,‘德美亚1’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84.64%、31.28%、67.38%和52.74%,‘德美亚2’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14.21%、3.92%、49.34%和37.50%。2种调节剂均显著促进了生育后期玉米叶片的生理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低温胁迫下荔枝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物生长调剂对荔枝春季低温伤害的缓解效应,在春季低温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荔枝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品种为'妃子笑'荔枝(树龄约10 a),调节剂为广东海洋大学化控中心研制,其主要成分为1,1-二甲基哌啶翁氯化物;设置A(植物生长调节剂2.5 mL,兑水10 kg)、B(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广西2008 ~ 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状况,为广西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4年广西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比较了年度间产量,各类型水稻产量,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的关系.[结果]广西杂交水稻的单产没有突破,仍徘徊在7 500 kg/hm2的极点,常规稻的单产从2012年到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广西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把杂交稻高产育种作为一种长期的育种目标,并继续加强常规稻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连续旋耕下深耕对不同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寒地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8—2019年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连续2年旋耕基础上,设置深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及花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 年份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耕作方式对寒地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深耕显著增加了每平方米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剑叶展开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抽穗晚但持续时间无变化;增加了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其中齐穗期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分别增加8.34%和5.36%;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增幅分别为13.19%、6.70%和9.1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齐穗期与成熟期叶面指数,延长了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增加了群体生长速率;促进了主茎倒3、4节位的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增加了株高和穗长;每穗粒数和粒重分别增加7.05%和3.37%,收获指数增加1.90%,实现产量平均增幅12.78%。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在茎蘖数、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能力、产量及其构成上均以垦稻12表现最佳,绥粳18次之;而三江6花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每穗粒数和粒重虽然较高,但并不能弥补其干物质转运能力、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低的不足。在互作效应上,深耕×垦稻1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强,粒叶比和群体生长速率高,千粒重与收获指数高,增产9.15%—27.47%。【结论】 在连续旋耕稻田上搭配一次深耕的耕作方式是利于提高本区域优质粳稻产量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49.
2005年广西杂交稻区域试验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5年广西杂交水稻组合区试和筛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类型、数量、来源及区试入选率不断提高和多样化,产量水平、稻米品质都有所提高,初次出现米质符合国标一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的早稻早熟组合且通过省级审定;在抗病性方面,大部分组合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强,而对稻瘟病抗性相对较弱,最后从育种角度提出广西杂交稻选育创新的思考,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0.
特优136是以龙特甫A为母本,R 13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强优势感温型中熟组合,具有株型集散适中、穗粒结构协调性好、熟期适宜、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适合于桂中、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2006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