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利用国际稻作研究所的国际耐早稻观察试验(Aembic Rice Observational Nursery,AERON)进行国外耐旱品种的筛选.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通过国际耐旱稻观察试验,能够快速有效的大规模筛选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这种试验田间操作简单易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筛选到适应本地种植的BP234E-MR-7、B6144F-MR-6和B6149F-MR-7三个国外耐旱稻谷新品种,其中B6149F-MR-7的生育期比当地对照早14 d,可以作为茬口紧的地区种植;品种的株高在90~110 cm,具有潜在的耐旱性;而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品种更能适应云南雨养稻区的种植.  相似文献   
112.
在2010年整个生长季内,采用土钻法和内生长法,对新疆干旱区柽柳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分解与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柽柳群落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随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细根生物量的月平均值为54.51g·m–2,群落细根生产量为58.64g·m–2。细根生物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5—9月逐渐增加,9月达到最大值,9—10月逐渐下降;在土壤剖面垂直变化上,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10、10~20、20~30、30~40、40~50、50~60cm各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19.53%、30.05%、26.41%、12.01%、7.33%、4.67%。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土层之间的活细跟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均差异极显著。柽柳群落细根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净生产力分别为17.41、33.75、83.60g·m-2·a-1,年周转率为1.98次·a-1,通过细根死亡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为(42.68±5.40)g·m–2·a–1,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2.12%。这表明,尽管柽柳群落通过细根周转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仅占现存土壤有机碳的一小部分,但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柽柳群落细根对干旱区生态系统地下有机碳的补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3.
油菜作稻田绿肥在上海郊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肥还田腐解后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后茬水稻产量。为促进油菜作稻田绿肥的推广应用,现就油菜作稻田绿肥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以及对后茬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综述,同时分析比较了油菜还田与小麦秸秆还田和紫云英还田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郊区油菜作稻田绿肥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上海郊区推广应用油菜作稻田绿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为筛选出符合北京市现代农业需求、满足市民口感要求的优质高端品种,以BM380、京白甜456、墨瞳、京科甜608、中农甜414、黑甜639、中农甜419和京科甜183等8个甜玉米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从植株形态、产量性状和品质口感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M380、京白甜456、墨瞳、京科甜608、中农甜414品质较好、产量较高,可作为面向高端客户、线上销售优质农产品的新型种植主体的推荐品种,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5.
2015—2020年,对藜麦菜的设施栽培方法、品种筛选、营养品质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形成了设施栽培技术规范,在北京示范应用3.67 hm2,周年生产的效益平均为53.78万元·hm-2。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的藜麦菜高蛋白、高能量,零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比低,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2、钾、镁,低钠,零胆固醇,温室直播方式平均产量1.12 kg·m-2,从甘肃引进的品种GS-4产量最高,达15.1 t·hm-2,口感较好。北京藜麦菜设施栽培技术在示范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政府扶持力度、高端消费方式探索、自主选育品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