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3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优188"水稻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特征特性 新优188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早熟、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晚籼新品种.  相似文献   
32.
不同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两裂式裂区试验探讨了丰两优1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都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施氮水平与每穗实粒数、栽插密度与有效穗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影响最大,其次为穗实粒数。在大田生产中,要适当提高栽插密度,适宜播量为22.5万~28.13万穴/hm2;重施基肥,后期要增施粒肥均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3.
周桂香  张国良  徐继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32-11433
[目的]研究丰39S的选育过程。[方法]丰39S是利用广占63S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经自然压力法选育而成的温光敏核不育系。于2003~2005年研究了丰39S的形态特征、育性表现及其配制组合的表现。[结果]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米质优,不育起点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2003、2004年镜检期花粉败育率100%。2005年大田鉴定典败花粉8.43%,余为无花粉败育,自交不结实率为99.90%。2004年三亚地区结实率49.10%,实产3307.5kg/hm2。所配组合丰两优4号高产、抗病,结实率81.60%,千粒重27.7g。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59t/hm2,比汕优63增产8.99%,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丰39S的育性符合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指标要求,配组后代株型紧凑,生长势强,丰产性好。  相似文献   
34.
水稻新品种丰优293抗倒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丰优293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优293和11838(对照)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施纯氮225、150、75kg/hm^2)对2品种抗倒性(株高、重心高度、节间壁厚和倒伏指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总结了丰优293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J3种肥力水平下,丰优293的倒伏指数、株高、重心高度均低于11838,而基部3个节间的厚度明显厚于11838;3种肥力水平下,丰优293的穴穗数低于11838,但其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11838。[结论]相同肥力水平下。丰优293的抗倒性和产量均优于11838。丰优293的最适播期为4月中下旬,最适移栽时问为5月中下旬,秧田用种量和扦插密度分别为180kg/hm^2和16.5cm×23.1cm。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退耕还林造林方式、林种的选择和设计、整地方法、栽植和嫁接技术等方面,详细地总结了广元市朝天区退耕还林核桃种植经验。同时,对退耕还林种植核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碳汇效益进行了评估。对该区下一步的核桃造林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水稻品种新优188筛选最适宜的栽插密度,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栽插密度对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优188产量随密度(18.0万~30.0万穴/hm2)逐渐增加,在30.0万穴/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但在33.0万穴/hm2产量又下降,各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受影响最大。新优188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在30.0万穴/hm2左右,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可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7.
对不同的大麦不育系和可育系雄蕊的解剖结构进行细胞学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1)不育系雄蕊花丝和花药药隔中的基本组织细胞的原生质少,淀粉粒少或无且没有明显的淀粉酶活性,线粒体等细胞器小而少。不育系维管束小,其所含的导管、筛管腔小,分化程度低,数目少。(2)在开花前后,不育系各品(株)系的雄蕊花丝较少伸长,其导管未被拉断,花后数日花丝不萎缩。(3)不育系花药中没有纤维层结构分化或有纤维层,但只在花药的中段区发生,且木质化程度低,花后花药一般不开裂。(4)不育系花药绒毡层行为异常,有的先于花粉母细胞分裂前解体,有的近于与花粉母细胞同时解体,有的则肥大缩存。(5)不育系花粉母细胞或液泡化,最后干瘪成不规则的空胞;或在其细胞壁解离后相互粘连,最后解体消失,药室中空;或是能完成减数分裂,但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成熟。此外,对大麦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特征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试验结果表明 :40 .7%同花顺EC防治 2、3代三化螟均有良好的效果。大面积推广用量 :2代以 90 0~1 2 0 0ml/hm2 为宜 ,3代以 1 2 0 0~1 50 0ml/hm2 为宜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年)]、低氮[N1,30 kg/(hm~2·年)]和高氮[N2,60 kg/(hm~2·年)]3种氮处理,分别在施氮前期(3个月)、中期(6个月)、后期(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0~1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个月和12个月后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淀粉酶活性在施氮6个月和12个月后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受氮沉降影响,蔗糖酶活性在施氮12个月后显著提升。在1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从施氮时间来看,氮沉降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在施氮后3个月时,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受低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在施氮后6个月时,10~2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被氮沉降抑制。氮沉降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则相反,在施氮后3个月时,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在施氮后12个月时,0~1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仅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天全县作为监测对象,采取县级调查、农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监测指标采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FF)资助的《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通过3а定位跟踪监测,从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等方面通过详细的分析,对工程实施几年来各项效益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