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9篇
林业   2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和根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部大垅粗放经营毛竹林地下鞭系和根系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竹根、鞭根各项数量指标.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总干质量、体积、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6 179.44 kg·hm-2、24.57 m3·hm-2、84 872.99 m·hm-2和5 066.10 m2·hm-2,竹鞭集中分布在030 cm土层中.粗放经营毛竹林竹鞭以34年生最多,各项指标均占40%左右,12年生竹鞭比例很小,占10%左右,且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占该年龄竹鞭总质量的92.65%.粗放经营毛竹林竹根、鞭根干质量分别为3 564.92、5 506.28 kg·hm-2,长度分别为2.24×107、6.40×107 m·hm-2,鞭根数量大于竹根量,鞭根干质量、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竹根的1.55、2.86、1.80和2.52倍.在竹林地下系统中,鞭系干质量占40.52%,体积占67.56%,根系总长度约是鞭系总长度的1 000倍,根系的总表面积也是鞭系的20多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杨梅叶片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林龄杨梅(Myrica rubra)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浙江省仙居县3、9、14和21年生的杨梅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杨梅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杨梅叶片碳、氮含量在不同林龄间无差异,3年生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14年和21年生(P<0.05),21年生叶片C∶P显著高于3年和9年生(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升高。3年生杨梅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9年生(P<0.05)。土壤C∶N、C∶P及N∶P在不同林龄间没有差异。同一林龄杨梅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叶片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杨梅生长的限制元素是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3.
模拟干旱下毛竹叶片水势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生长季节和竹龄的梯度变化趋势及其对截雨干旱的响应特征,阐明毛竹不同年龄个体水分供给关系的季节差异。[方法]通过人工截雨模拟干旱试验,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动态监测毛竹叶片凌晨水势的变化。[结果](1)无论干旱与否,同一竹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在季节间差异较显著(P0.05),而在竹龄之间无显著差异。(2)同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生长季节变化呈现峰值,且因竹龄而异。自然生长(对照)1年生和7年生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季节变化呈现"单峰"趋势,以9月份最高;2年生至5年生个体叶片凌晨水势随季节变化为"双峰"趋势,分别在9月份和12月份出现峰值。截雨干旱后,1年生和2年生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呈"双峰型",3年生至5年生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叶片凌晨水势与土壤水分状况随季节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3)截雨干旱与自然生长下毛竹叶片凌晨水势于不同生长季节随竹龄大小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干旱与否,在8月份至10月份生长旺盛期,叶片凌晨水势随着竹龄增加而下降,水分有从幼竹向老竹输送的趋势。12月份至翌年3月份孕笋期正好相反,随着竹龄增加其叶片凌晨水势增加,水分具有从老竹高水势向幼竹低水势输送的趋势。表明水分在毛竹不同竹龄个体之间输送补给方向因生长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4)在生长旺盛期,干旱处理毛竹叶片凌晨水势显著低于自然生长毛竹,且随着竹龄增加,水势差异幅度增大;在孕笋期,5年生以上老竹干旱后叶片凌晨水势低于对照毛竹。(5)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部位叶片凌晨水势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叶片凌晨水势随冠层分布趋势也受竹龄大小影响。[结论]同一竹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存在较显著的季节间差异,毛竹叶片凌晨水势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水分在毛竹不同竹龄个体之间输送方向因生长季节而异,表明水势是驱动毛竹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4种模型对干旱处理下毛竹叶片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比较,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以选出适合毛竹光响应曲线拟合的最佳模型,并量化干旱处理对毛竹光合光响应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干旱处理下毛竹的光响应曲线,并通过4种模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研究表明:(1)在干旱和对照处理下各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5,说明拟合精度较高。综合各参数可以看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相对误差RE平均值为0.07,而指数模型参数拟合效果最差,RE平均值为0.767;(2)通过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各光合参数,在干旱环境下,暗呼吸速率R_d、光补偿点LC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分别为对照环境的1.57倍、1.66倍和1.06倍,而净光合速率P_(n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比对照环境降低3.6%、17.6%和4.8%。[结论]从整体拟合效果来看,这4种模型拟合顺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通过在干旱和对照间毛竹各光合参数的比较发现,毛竹对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工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9年3—10月对浙江庙山坞自然保护区人工毛竹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定位样地和径流场观测研究,以探讨其林内降水分配规律和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林外总降水量达1 220.8 mm,穿透雨量、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水量的78.2%、7.3%和14.5%。随着林外降水量的增加,穿透雨量、茎流量呈线性增加,而林冠截留量先是迅速增加,当林外降水量达10 mm后增速减缓,并趋于稳定(5 - 6 mm)。(2)人工毛竹林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37 t·hm-2,最  相似文献   
16.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0.05)。(2)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60 70 cm土层出现波动;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储量也随着演替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也呈现出波动性,0 8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56.01%。(3)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储量总体上较低,平均为79.13 t·hm-2,且0 40 cm土层贮存的碳量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大,达到70%以上。(4)两种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速效镁离子的含量均极显著相关。因此,应该加强亚热带森林的保护,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等的截留。  相似文献   
17.
极端干旱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高温对森林碳循环的影响,采用人工截雨的方法,创造极端干旱环境,研究极端干旱和较高土壤温度对人工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呼吸月际变化分别为0.63~2.00μmol/(m2·s)和0.66~2.20μmol/(m2·s)。土壤呼吸的月际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即成负线性相关。(2)土壤温度可以分别解释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变异的65.5%和73.9%。基于耦合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多元线性模型,可以分别解释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变异的66.9%和73.4%。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的关系不紧密。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的Q10值分别为4.44和5.99。  相似文献   
18.
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沿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及其高程响应规律3个方面入手,将浙江省玉环县海防林景观划分10个景观类型(7个一级景观,3个二级景观)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玉环县海防林景观整体上异质性较强,景观结构不合理,针叶林比例过大,阔叶林与混交林偏少;(2)研究区景观随高程分异变化显著,整体上呈现出随高程上升,斑块面积变大、形状趋于规则、破碎度减弱、团聚性和连通性增强的规律;(3)人类活动以及城镇化进程是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4)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景观异质性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作为植物生存、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会通过植物生理过程和状态的变化来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为阐明植物在干旱环境下适应性变化,该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如在今后的试验中可采用顶棚法模拟干旱,使试验环境更真实,结果更可靠;探究在严重干旱或持久干旱下,植物光合作用代谢机制的变化情况;以及探究长期干旱胁迫下常绿植物在不同季节下光合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杨梅各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Myrica rubra)为我国特有常绿果树,但有关杨梅不同器官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浙江省仙居县杨梅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杨梅叶片、茎(枝)、根系中N、P、K质量分数的测定,探讨了杨梅不同年龄各器官N、P、K化学计量特征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杨梅N、P质量分数大小表现为叶、根、茎,K质量分数高低排序为叶、茎、根;随年龄的增加,杨梅叶中P、K质量分数下降,根中N、P、K质量分数均下降,而茎中的N、K则逐年增高;杨梅各器官N∶P介于12.69~42.97,N∶K介于0.89~2.16,K∶P介于9.10~26.04;随年龄的增长,杨梅叶N∶P、K∶P先降低而后增大,茎、根N∶P、K∶P逐年增高,N∶K在叶中逐渐增高,茎中先上升而后降低,而根中则先下降而后升高。杨梅叶片的N、K平均分配比例达55.3%和43.1%,而在根系的分配比例仅为18.2%和18.4%。影响杨梅生长的限制元素是P,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