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6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41.
海南东寨港海莲群落林隙结构及其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东寨港河港海莲群落最主要的干扰类型是树木的大量枯死,约占 57 %;以 20~40 m 2 面积大小的林隙最多,平均每个 20 m×20 m 样方中有 2.5 个,占样方内林隙总数的 37.1 %;河港海莲群落中林隙绝大多数是由 1~4 株枯立木所形成;最大围径集中分布在 50~60 cm、60~70 cm 2 个径级内,约占调查样方林隙枯立木总数的 45 %;林下幼苗密度高于林隙幼苗密度,而林隙的幼苗高度比林下幼苗高度高,适当的林隙能促进更 新;海莲对林隙面积大小的更新反应强于尖瓣海莲。  相似文献   
42.
采用相邻网格法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六个不同红树林群落中共布设六块有代表性的样地,测得454株海莲、129株无瓣海桑、112株海桑、198株秋茄树高与胸径,利用SAS9.0研究了树高(y)与胸径(x1)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出了适用于海莲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40334 0.49758x1 0.00399x12,适用于无瓣海桑、海桑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1732 1.10089/x1、y/1=0.01664 1.24603/x1,适用于秋茄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8165 x1 0.5230和lny=0.54906 0.54559lnx1。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估计精度较高,均在93%以上,所建方程可用于计算各红树植物树高及其林分平均高。  相似文献   
43.
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冰雪灾害4 a后通过对南岭树木园内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的调查,分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林下幼树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0.61.8 cm间,使群落垂直分层现象更为明显;各群落林下幼树物种的丰富度(S)显著(P>0.05)大于乔木物种的,林下幼树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处于0.50.6间,与乔木层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度直接影响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落叶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8 870株·hm-2,常绿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7 160株·hm-2,针阔混交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5 920株·hm-2,其中,鸭公树幼树分别占30.0%,13.3%、9.5%。减去鸭公树种子萌发产生的幼树外,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株数差异并不显著(P>0.05),动物传播使外源性树种鸭公树的种子在不同群落间散布,而以南酸枣为主要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能够引入更多的种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均呈现聚集分布,其中,大规模聚集的鸭公树和牛耳枫在落叶阔叶林中趋于Poisson分布,而群落内部乔木树种通过种子散布萌发和根蘖萌条产生的幼苗,聚集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44.
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测定并分析了海南尖峰岭地区30年生的热带乡土树种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及其估算模型,论述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指出:海南木莲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模型W=a(D2H)b比较理想;全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44.066t/hm2,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89.935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78.81%,林下植物层占21.19%;在乔木层中,树干、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4.127%、2.354%、7.762%、9.370%和26.388%;乔木层中,各器官的养分含量,除Ca外,都是叶比其它器官(枝、皮、干、根)的养分含量高许多,N、P、K、Ca、Mg5个常量养分元素在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体中的总贮量分别为557.754,24.330,599.908,275.557,64.103kg/hm2,各养分贮量在各器官中分布,除P外,从小到大为树叶、树枝、树皮、树干、树根  相似文献   
45.
概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基础和现状,并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过去几十年的研究结论和参数,对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总价值达43 9×108元人民币·a-1,其中森林固定CO2的价值占20 53%,O2释放价值占22 82%,森林凋落物制肥效益占6 44%,固土价值占0 81%,保肥价值占4 19%,蓄水价值占13 49%,调洪补枯价值占24 70%,改善环境价值占7 02%。按单位面积计算,热带原始林的价值接近7000元·hm-2·a-1,天然更新林超过6500元·hm-2·a-1。最后对海南岛以热带天然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6.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呼吸量初步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密闭吸收法测定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树种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等组分的呼吸速率,根据PipeModel理论,测出主要树种木质器官的直径频度分布模型,树干、树枝及树根的呼吸速率与直径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求出了单株林木呼吸总量与胸径之间的经验公式,计算森林群落(乔木层)月呼吸量,树干1.69-1.73、树枝0.78-0.79、树叶0.81-0.83、树根0.24-0.25,总计为3.5-3  相似文献   
47.
吊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是海南省乃至全国保存有原始热带雨林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870~2760mm。雨水流向较集中,南坡主要流入吊罗河、南喜河、大里河等河流,最后汇入陵水河,北坡则主要经乘坡河、牛路岭水库,流入万泉河。吊罗山热带雨林区是陵水河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万泉河的发源地之一。对调节该区及其周围的水量平衡、保障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该区地形复杂,河流落差大,雨水又比较集中,因而水能蕴藏量很大,水力资源丰富,现已建成水电站6座,每年总发电量为3243万kwh,水库1座,总库容为4500万m^3。该区热量条件也十分丰富,总辐射量110kcal/cm^3,年平均日照时数1676~2150h。占可照时数的38%~49%。全年暖热,年平均气温约24.4℃,最冷月份平均气温15.4℃,相对湿度月均80%~85%。多雨月份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8.
采用定位观测和多流域检测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尖峰岭热带要集水区不质及水质生态效应,41个检测集水区径流7.01≤PH〈8.04的区域占81%,PH值随海高度增加而减波,DO≥6.0mg/L的占90%。随海拔高度中而增加;BOD8≤3.0cm/L占90%,TDS≥11.1mg/L占98%,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4项检测值为1类水质标准,热带山地雨林系统对雨水水质项的有效功能为:径流中DO、PH、TDS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0.
1990—1998年和2006—2015年每年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进行区系调查,结果表明,南岭共有眼蝶科68种,其中东洋区共57种,东洋区属主导分布型;中国华南、西南、华中区的共有种共50种,其它分布区种类少,说明南岭眼蝶与南岭植物一样主要属亚热带区系;眼蝶科中的黛眼蝶属有29种,超过云南、海南、台湾、福建省等地的黛眼蝶属种数.2012—2015年对南岭南北坡不同海拔的蝶类分布进行了研究,共发现眼蝶39种669头,其中南坡32种417头,北坡23种180头,山顶5种72头.在区系组成上,南坡拥有更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的眼蝶种类;在海拔分布上,南北坡栖息于中海拔(1000~1100 m)森林中的眼蝶种数比低海拔(500~600 m)多.造成眼蝶南北坡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南坡冬季温度高于北坡,且南坡植物区系中拥有更多的热带广布成分;而造成中海拔眼蝶种数较多的原因是该区域人为活动较少、原始植被保留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