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白及种子在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快速繁殖白及幼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激素及浓度对白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黑暗有利于白及种子萌发,1/2 MS适宜作为白及种子萌发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对白及种子无菌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添加1.0 mg/L NAA对白及萌发促进效果最明显。[结论]在黑暗条件下,以1/2 MS+1.0 mg/L NAA为萌发培养基,白及种子萌发率高,萌发整齐一致,且原球茎生长速度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滨海盐碱地北沙参种植的水肥利用效率,设计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实验,研究了收获前期水钾耦合对北沙参植株生长、叶片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根内补骨脂素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下施用钾150 kg/hm~2有利于北沙参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以及地下部分根茎的伸长,可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缓解干旱胁迫,同时有利于根内香豆素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中度水分胁迫结合高钾施用加剧了水分胁迫对北沙参植株的伤害,导致药材减产。  相似文献   
13.
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共10个种和1个变种的trnL-F和rbcL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薯蓣及其近缘种trnL-F序列长689~834 bp,当空位始终作缺失处理时,有变异位点67个,其中信息位点11个,占序列总长度的1.4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6%,其中转换率为0.6%,颠换率为1.0%;序列的G C含量为32.5%.薯蓣及其近缘种rbcL序列长1 096~1 160 bp,存在变异位点42个,其中信息位点10个,占序列总长度的0.9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0.6%,其中转换率为0.3%,颠换率为0.3%;序列G C含量为44.1%.基于2个序列分别重建了薯蓣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均支持经典分类方法对薯蓣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的划分.同时,本研究也证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测定是鉴定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的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促进药用植物北沙参在华东地区栽培应用。[方法]以北沙参幼苗为试材,正交设置北沙参营养生长期光、肥、水三因素的不同水平处理,检测其生物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多项指标。[结果]北沙参人工栽培的最适条件与其野外生存环境并不完全一致。轻度遮荫、高肥(21.38~32.08 g)和适当灌水(500~750 ml)条件下北沙参生物量明显增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变化;逆境条件栽培的北沙参生物量较小,叶绿素与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叶绿素 a含量对光、肥、水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且逆境栽培的北沙参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轻度遮荫、高肥和适当灌水是北沙参生长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产地及生长年限对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植物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3年生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从4.11%至6.77%不等,其中鲁红、苏红中芍药苷含量最高,陕红、川粉次之,亳线、亳蒲最低。原植物为毛果芍药[P.lactifloraPall.va.r trichocarpa(Bunge.)]的浙白芍3个居群根中的芍药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原植物为芍药的居群。川白含量较高,在所有的白芍10个居群中位居第三。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与其原生境中年降水量有显著正相关性(0.882 2)。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芍药苷含量的差异,芍药以3~4年生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