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30篇 |
免费 | 412篇 |
国内免费 | 69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30篇 |
农学 | 815篇 |
基础科学 | 1233篇 |
1113篇 | |
综合类 | 7062篇 |
农作物 | 927篇 |
水产渔业 | 842篇 |
畜牧兽医 | 3719篇 |
园艺 | 1416篇 |
植物保护 | 5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8篇 |
2023年 | 373篇 |
2022年 | 425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562篇 |
2018年 | 579篇 |
2017年 | 270篇 |
2016年 | 433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934篇 |
2013年 | 690篇 |
2012年 | 807篇 |
2011年 | 829篇 |
2010年 | 759篇 |
2009年 | 814篇 |
2008年 | 697篇 |
2007年 | 775篇 |
2006年 | 745篇 |
2005年 | 607篇 |
2004年 | 605篇 |
2003年 | 495篇 |
2002年 | 440篇 |
2001年 | 464篇 |
2000年 | 555篇 |
1999年 | 481篇 |
1998年 | 474篇 |
1997年 | 507篇 |
1996年 | 459篇 |
1995年 | 450篇 |
1994年 | 421篇 |
1993年 | 453篇 |
1992年 | 382篇 |
1991年 | 325篇 |
1990年 | 323篇 |
1989年 | 242篇 |
1988年 | 104篇 |
1987年 | 115篇 |
1986年 | 111篇 |
1985年 | 89篇 |
1984年 | 78篇 |
1983年 | 66篇 |
1982年 | 83篇 |
1981年 | 44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15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12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吴永华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4):110-111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毒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地侵袭,再加上部分猪场的另一免疫抑制性疾病——支原体病,使猪群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副猪嗜血杆菌病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产房和断奶前后、 相似文献
92.
93.
蜜蜂种间交尾的干扰是蜂种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种间生存竞争中,中蜂成为失势者,数量锐减,密度下降,生栖范围缩小,在意蜂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中蜂处女王交尾受到意蜂雄蜂的严重干扰,交尾成功率极低或交尾不成。这种性干扰是生存竞争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成为中蜂在平原丘陵地区繁衍困难,而又不被人们注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北极狼为犬科犬属灰狼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是动物园常见兽类观赏动物的一种。本文结合上海动物园北极狼日常饲养管理经验,阐述了北极狼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方式、日粮组成、疾病预防等方面要点,为北极狼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96.
奶牛产后卵巢活动恢复迟早与繁殖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通讯奶样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奶中孕酮含量,确定了164头奶牛产后卵巢活动恢复时间。时间在产后30d内的有64头;在产后30d至60d之间的有50头;在产后60d至85d之间的有5头;在产后85d以上才恢复的有3头。第一、第二及第三次排卵的隐性发情率分别为81.2%、43.9%和16.0%。要使奶牛产后85d内配种怀孕,保证一年一胎,卵巢活动和子宫的早期恢复是必须的。卵巢活动恢复延迟使空怀期延长。产 相似文献
97.
四季鹅产蛋前后腺垂体远侧部细胞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处于产蛋、停产和产前等不同时期的四季鹅腺垂体远侧部分泌促激素的6类细胞,即促生长激素细胞(α细胞)、催乳激素细胞(η细胞)、促卵泡形成激素细胞(β细胞)、促黄体生成激素细胞(γ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δ细胞)及嫌色细胞等的超微结构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产蛋期嗜碱性β、γ和δ细胞呈旺盛的细胞结构象,细胞器结构发达,腺体功能活跃;停产期特征是η细胞稍增多,细胞器少,腺体功能处于相对静止;产前期仅α细胞功能活跃,嫌色细胞数量较多,此时腺体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98.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流行病学、免疫学以及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综述。同时也阐述了ILTV潜伏性感染的发生机理和意义,最后根据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利于传染性喉气管炎控制的因素,对于生产实践中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100.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超大双链环状DNA分子(约135kbp),因其成员的病毒体呈杆状而得名.这类病毒主要见于昆虫体内,是已知昆虫病毒中类群最大、发现最早、研究最多且实用意义很大的昆虫病毒.其代表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研究得最为深入.80年代初,国外学者发现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的强启动子及晚期大量表达的特性,Smith等首次建立了AcMNPV/秋黏虫细胞(spodoptera frugiperda,sf)表达系统,表达了人β干扰素.从此,以杆状病毒作为载体,在昆虫细胞或虫体内表达外源基因,形成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早期的BEVS有很多不足,如重组率较低、筛选困难、操作周期长、产物不易纯化等.短短20多年时间里,随着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当今基因工程领域四大表达系统之一,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