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3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岭头单丛茶树品种晒青毛茶为材料进行后发酵加工陈香茶,重点跟踪研究后发酵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主要生化成分及主导酶类的变化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产黄青霉和黑曲霉为主。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游离氨基酸等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茶褐素逐步增加;果胶酶、纤维素酶等促进茶叶品质形成的酶类在后发酵一翻(4 d)时活力到达最高峰,多酚氧化酶在整个过程中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 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 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 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相似文献   
13.
WRKY是植物中特有的锌指型转录因子,其广泛参与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分离出一个新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51,其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129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942 bp,编码一个由31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用半定量RT-PCR进行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TaWRKY51基因在分蘖节、叶和根系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并且受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过量表达TaWRKY51基因导致转基因株系侧根数目明显增多,并且对ABA、干旱和盐等胁迫处理的敏感性增加,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植物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TaWRKY51基因调控植物侧根发育及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08-2010年,本课题组从湖南油茶86号、86-1号,赣引22-1号,赣引6-1号,凤凰油茶6号,赣引190号,岑软2号、3号,广西软枝油茶及越南油茶等1 0个有性油茶品种中初步筛选出优良油茶单株15个,同时对选出的优良单株进行了系统的性状调查研究。1试验结果1.1植株形态对入选的二年生单株母树进行了植株生长形态调查(表1),结果表明,树型粤油8号为灌木型,其余的为小乔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油茶品种资源现状及育种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是我国油茶原产中心之一,油茶品种资源丰富,其栽培利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油茶地方品种资源在粤北、粤西、粤东18个县(市)均有分布,油茶种类有红花、白花、黄花三个类型。树型包括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叶形有大叶和中小叶;果型有特大果型、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我省较著名的油茶品种有高州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大白山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等10多个品种类型。生产栽培以有性品种为主,约占90%,引进品种主要有广西软枝油茶、湖南油茶和江西油茶等。目前广东油茶栽培面积仅10万hm2,年产茶籽3万t,占全国总产的3%,居全国第6位。制约因素主要是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匮乏。挖掘地方优势品种资源和引进选育高产、高油、高抗油茶良种并普及无性系品种是广东油茶品种选育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源的氨基酸含量介于1.50%~8.98%之间,其中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氨基酸含量≥5%)55份;茶氨酸含量介于0%~4.03%之间,其中高茶氨酸茶树资源(茶氨酸含量≥3%)13份,不含茶氨酸的茶树资源4份;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介于0~0.78之间,且集中分布于0.2~0.5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0.752,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批氨基酸特异的茶树资源,为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的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和云南紫娟4种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以英红九号绿芽品种为对照,通过分析酶活性研究了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与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等重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与茶多酚总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为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类黄酮-3-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黄酮醇合成酶(FLS)、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等活性能力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春季各样品儿茶素(C)含量与PAL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与DFR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CHS、F3H、ANS以及ANR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2号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白茶和红茶兼用无性品种。该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高香优质等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红、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产标准鲜叶分别为5 637、5 506.5、4 980 kg,比谢儒高和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分别增产15.8%和27.6%。其芽叶内含物丰富,兼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种优异,经济价值高。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2号茶的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秀丽、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香、汤色红亮、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高5.9、4.2分;用其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芽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高7.1、4.3分。  相似文献   
19.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丹霞1号茶,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红茶和白茶兼用无性新品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高香、优质等突出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德、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年产一芽三叶初展标准鲜叶分别为5 071.5、5 223、4 980 kg,比英红九号对照种分别增产8.2%、6.2%和6.4%,比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种增产14.8%。其芽叶内含物丰富,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质优异,经济价值高,市场应变能力强。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1号茶树的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甜,叶底嫩匀,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茶分别高6.1分和3.3分;用其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紧结、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玫瑰韵,汤色红亮,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分别高4.83分和3.1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红茶生产和饮用文化的起源国,中国红茶发展600多年来,经历了"始创与发展"、"鼎盛辉煌"、"走向衰落"、"振兴发展"和"转型升级"五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在回顾我国红茶数百年发展与兴衰史基础上,得出发展现代红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启示,同时结合对中国现代红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