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2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3篇 |
农学 | 17篇 |
基础科学 | 26篇 |
13篇 | |
综合类 | 292篇 |
农作物 | 13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76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辽宁省新近出台了《辽宁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其中的问题,辽宁省扶贫办做了解答。问:财政扶贫资金包括哪些钱?使用原则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2.
183.
184.
185.
1997年以来,山东省泰安市和莱芜市的部分池塘及大中型水库网箱的建鲤寸片,每年的 5月初至 6月初出现“暴发性病毒症疾病”。尽管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都无济于事,给养殖生产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和影响着渔业生产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潜心试验研究成功了一种具有无公害、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的绿色环保、高效、安全等特点的中草药合剂—“鱼康灵液”。经对部分池塘、网箱患病毒症的建鲤寸片施用治疗后,均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1发病症状与流行情况 1.1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或停食,游动缓慢,集群能力… 相似文献
186.
187.
188.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9.
青海云杉种子园无性系结实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性系结实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青海云杉一代无性系种子园中筛选出的18个优良无性系90个分株材料,研究青海云杉无性系结实性状的遗传变异和不同树冠层的结实量.[结果]青海云杉无性系间的结实能力差异明显,其无性系重复力较高,青海云杉无性系结实母树球果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上部的冠层分枝上,青海云杉无性系球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上部,各部位的球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上部、中部、下部.球果量在树冠中部、上部、下部分别占单株球果总量的86.43%、10.37%和3.20%.通过性状相关分析,青海云杉单株结实量与树冠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下部结实量与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中部结实量、单株球果量和单果鲜重3个结实性状与无性系生长性状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0.
【目的】目前对长期免耕土壤实施扰动后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响应情况尚不了解。本研究选择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长期免耕扰动前和扰动后的响应情况,为东北黑土区合理选择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长期保护性耕作实验站为依托平台,分别设置长期免耕(NT)及长期免耕后扰动(DNT)两种不同免耕耕作方式;在作物播种前,采集耕层(0—15 cm)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鉴定。使用效应值(lnR),以常规耕作(CT)为对照,度量不同轮作方式下(玉米-大豆轮作,CS;玉米连作,CC)长期免耕及长期免耕后扰动对土壤线虫的属数、多度和生态指数的影响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进行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其驱动因子的分析。【结果】与CT相比,NT处理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杂食/捕食线虫的多度,D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玉米-大豆轮作下食细菌线虫的属数及多度、食真菌线虫和总线虫的多度,而对玉米连作下所有线虫营养类群的属数及多度具有抑制效应。NT、DNT处理的线虫群落组成与CT处理截然不同,其主要的土壤驱动因子分别是全氮含量和容重,可以解释线虫群落组成差异的10.5%和11.4%。此外,与CT相比,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的结构代谢足迹(Fs),而DNT处理显著(P<0.05)抑制了几乎所有生态指数(除自由生活线虫与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比率(MI/PPI)之外)。DNT处理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抑制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仍能维持对MI/PPI的促进效应。【结论】长期免耕能够在各轮作方式下形成较为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深翻和移除秸秆等土壤扰动会破坏长期免耕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但破坏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