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189篇
基础科学   88篇
  100篇
综合类   1187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512篇
园艺   199篇
植物保护   8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西藏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主茎粗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6.7%。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将西藏苦荞7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6.04%,以主茎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1.11%。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1.61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苦荞资源中植株较矮、大粒是较为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2.
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G4株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分别在感染1、4、7d后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鳃、脾脏、肝脏、肠道和头肾5种组织的总RNA,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22(TLR22)3个抗病毒免疫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柱状黄杆菌7d后,TLR3在草鱼鳃、肝脏、肠道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注射柱状黄杆菌4d和7d后,TLR7和TLR22在5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注射柱状黄杆菌1d后,TLR22在鳃、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就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TLR3、TLR7和TLR22基因在机体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朱丽  高淑萍    杰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97-1999
[目的]从姜瘟病姜中分离青枯罗尔斯顿氏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可为防治姜瘟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生化试验、底物利用试验和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分离鉴定的10株菌的底物利用、生化试验结果符合青枯罗尔斯顿氏菌基本特性。[结论]该试验方法能鉴定青枯罗尔斯顿氏菌。  相似文献   
84.
<正>昭和三色锦鲤锦鲤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与红白锦鲤、大正三色锦鲤一起被称为"御三家"。是在日本昭和二年由星野重吉将黄写与红白杂交获得。体色以大块墨色为底色,有分布匀称的红、白色斑。白质要求纯白,头部及尾部有白斑者品味较高,背部有白斑者更佳。墨斑进入头部,这是昭和的品种特征,也是与大正三色锦鲤的区别之处。传统的昭和三色锦鲤在头部的墨斑呈倒  相似文献   
85.
为评价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对水体中的鱼类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暴露在25%、50%、100%浓度的污水中,在实验持续到第4天、7天和14天后分别采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鱼的肝脏,制作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污水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肝细胞病变程度加深,肝窦隙扩张,细胞核肿大甚至裂解消失,胞质疏松,空泡明显增加。利用RT-PCR分析NF-κB基因表达变化发现斑马鱼经25%、50%、100%浓度生活污水处理不同时间后,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研究表明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将对水体中的鱼类的肝脏产生毒性效应并可能出现NF-κB的激活,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7.
真空冷冻干燥在中草药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中草药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和干燥过程中各阶段的工艺流程;给出了控制中草药质量降解的反应模型,以及反应阶数、速度常数、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指出真空冷冻技术应用中草药干燥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干燥方法所造成的或草药性味劣变、药用有效成分损失等缺陷,并针对目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草药真空冷冻干燥市场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88.
西藏地区青稞籽粒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西藏地区青稞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优异品质青稞种质,以251个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籽粒淀粉、粗蛋白、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大量元素(Ca、P)、微量元素(Fe、Zn、Se)含量共9个品质指标,分析了被测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9项品质指标在供试种质资源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S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粗蛋白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 -0.54),粗蛋白与γ-氨基丁酸、Ca、P、Zn、Fe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被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可将9项品质指标简化成3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5%,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 48.0%,第一主成分中因子载荷量大的品质指标是Zn、P、Ca、粗蛋白、γ-氨基丁酸、淀粉、Fe含量。综合评价筛选出10个营养品质较高的种质,分别为BJX152、BJX008、BJX149、BJX004、BJX003、BJX015、BJX005、藏青2000、BJX227、喜马拉22号。  相似文献   
89.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昆虫的主要模式生物。表达序列标签(EST)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EST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EST在家蚕中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0.
机器视觉在木材缺陷检测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木材利用率,采用机器视觉来实现木材缺陷快速而稳定的检测,不仅可以克服人工检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准确率低等弊端,而且对提高木材加工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木材缺陷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算法研究,以及相关图像处理算法的优缺点;针对机器视觉应用在木材缺陷检测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机器视觉木材表面检测应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以提高木材缺陷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