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8篇
  32篇
综合类   6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明奶牛粪颗粒粒径及其有机碳和养分分布特征,以新鲜的泌乳奶牛粪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级筛分方法得到了粒径分别为≤0.10、0.11~0.20、0.21~0.50、0.51~1.00、1.01~2.00和2.00 mm的颗粒样品,并对其质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总钾(TK)含量及其所占比例,以及C/N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所占比例依次为≤0.10 mm颗粒28.0%、1.01~2.00 mm颗粒25.3%、0.51~1.00 mm颗粒24.2%、2.00 mm颗粒11.5%、0.21~0.50 mm颗粒7.5%、0.11~0.20 mm颗粒3.5%。TOC主要存在于较大颗粒(粒径0.50 mm)中,约占总量的70%;而TN、TP和TK主要存在于较小颗粒(粒径≤0.1 mm)中,占各自总量的44.4%、50.1%和67.3%。固液分离后固体的C/N较高。  相似文献   
62.
秸秆床厌氧发酵产沼气系统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前期研究中发现秸秆床反应器内秸秆在发酵后期上浮、进水短流等问题,采取在秸秆床反应器内增加导气管、在秸秆捆底部预留缓冲空间以及2种方式组合的方式,研究改进措施对秸秆床反应器及整个发酵系统产气、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等的效果。结果表明:直接以打捆秸秆为固定相,以猪粪废水为流动相的处理在猪粪废水有机负荷为2.13 kg/(m3/d)条件下出现轻度酸化,产气受到明显抑制,日产气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继续提高猪粪废水有机负荷后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别;采用增加导气管、增加缓冲空间以及导气管+缓冲空间的方式改善了秸秆床反应器内发酵环境,未出现酸化现象,日产气量稳定性明显提高。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秸秆床反应器累积产气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8.90%、9.05%和22.48%,累积产甲烷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02%、9.34%和25.21%;采用该研究提出的改进措施对二级反应器产气组成无明显影响,各处理平均甲烷含量均在68%左右,对整个秸秆床发酵系统累积产气量、平均甲烷体积分数以及COD去除率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秸秆床反应器内增加导气管对提高反应器产气量、甲烷含量及产气稳定性有较好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反应器底部增加缓冲空间。  相似文献   
6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种类及不同复配方式的添加剂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的影响。研究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 nanoparticles,NPS-Fe3O4)、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Fe2O3 nanoparticles,NPS-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三氧化二铁(Fe2O3)、氯化亚铁(FeCl2)、血晶素(hemin)、皂苷(Ginsenoside Rg1,Rg1)七种外源添加剂在不同添加浓度及搭配方式对AD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各发酵助剂均可显著提高AD的累计甲烷产量,混合添加后提升效果反而降低。其中单独添加100 mg/L Fe2O3的提升效果最好,累计甲烷产量达到207 mL/g,比空...  相似文献   
64.
沼气池微生物生态群落PCR-DGGE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适合于PCR-DGGE分析的沼气池污泥样品微生物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探讨了PCR反应条件、电泳时间与上样量对DGGE指纹图谱多样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所建立的SDS和Guanidine thio-cyanate-N-LS方法提取沼渣微生物总DNA,利用细菌特异性16S rDNA通用引物,经复原条件PCR(循环25次)扩增,所得PCR产物在85V电压下,上样量600ng,电泳时间为16 h时DGGE分离效果最佳,获得清晰的16S rDNA V3区片段的图谱。  相似文献   
65.
筛选得到一株疫霉菌的拮抗青霉Penicillium striatisporumP.st10。该菌株强烈抑制疫霉菌及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无菌滤液抑制辣椒疫霉孢子囊的形成及孢子囊、游动孢子的萌发,且能杀死菌丝细胞。该菌株在辣椒根际有很强的定殖能力,有机肥对其定殖有增强作用,接种后40d在根际的青霉菌数量,青霉处理为0.76×104cfu/g,而青霉菌肥处理为2.55×104cfu/g。盆栽试验显示:处理7d后,土壤只接种辣椒疫霉对照发病率为93%;同时接种青霉培养滤液和辣椒疫霉处理为16%;接种青霉培养滤液、新鲜菌丝和辣椒疫霉处理为15%。  相似文献   
66.
堆肥中蔬菜土传病害生防菌的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堆肥不仅是一种有机肥料,更是一个携带着众多有特殊功能、易发挥种群优势的微生物资源库。Malajczuk报道,在果园中连续几年施用鸡厩肥与豆科作物秸秆的土壤与对照土壤相比,表现出对P.cinnamomi菌引起的根腐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ewis等用垃圾与污泥制成的堆肥,进行了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7.
番茄拮抗内生细菌102菌株的分离及其防病促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峙拮抗与盆栽试验,进行了番茄内生细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并研究了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与促进番茄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从健康番茄植株体内分离获得了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102菌株,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土生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terrigena);该菌株能在番茄植株体内定殖,对番茄青枯病室内盆栽防治效果达55.6%,并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提高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68.
4种引进月季品种叶片耐热性生理生化指标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从美国引进的4个月季品种,进行叶片耐热力指标研究,测定不同热处理下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指标可用于月季叶片耐热力测定。本试验所测定的4个月季品种中,以Centurytwo较耐热,Angel face次之,Magic carousel、Peace较不耐热。  相似文献   
69.
自然沉降作为沼液浓缩膜前预处理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浓缩技术可实现沼液的减量化和无害化。沼液高悬浮物的特性易导致膜污染,缩短膜寿命,增加运行成本;因此,膜前预处理技术是实现沼液膜浓缩技术应用的关键。以自然沉降作为沼液膜前预处理方式,设置自然沉淀3 h、9 h、12 h、1 d、3 d和5 d等处理,探究不同沉降时间对沼液中悬浮物去除和理化指标变化的影响,并在选定的最佳自然沉降条件下,考查沼液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自然沉降的最佳时间为1 d,此时沼液中悬浮物的粒径主要集中在10~30 μm,对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8.3%、40.0%、36.5%,但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较低,仅分别为8.7%和20.0%。  相似文献   
70.
为解决有机废弃物预处理后依然存在高盐分、腐熟不完全以及存在有害物质等问题,探究利用蚯蚓堆肥处理餐厨垃圾与黑水虻虫粪的可行性.试验利用蚯蚓处理餐厨垃圾与黑水虻虫粪,对不同处理的蚯蚓生物学性状以及物料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蚯蚓堆肥处理后,处理组蚯蚓的日增质量倍数以及日增殖倍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种物料的pH值趋于中性,并且电导率显著下降(P<0.05);餐厨垃圾和黑水虻虫粪的有机质、铵态氮含量等均显著下降(P<0.05);总磷、总钾、腐殖酸的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黑水虻虫粪的总氮含量上升,而餐厨垃圾的总氮含量下降;黑水虻虫粪和餐厨垃圾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6.67%、81.33%.通过对物料腐殖酸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表明2种物料经过蚯蚓处理后,可用于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