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玉米育种选育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是关键,不同育种者在自交系测配时间上不尽相同.本文针对玉米育种中早代和晚代测配优缺点进行概述.并认为早代连续测配程序化育种是当前较好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辽宁省2006~2012年高密中晚熟组和中晚熟组参试组合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中看出两密度组参试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7年间参试组合的平均产量和最高产组合产量高密中晚熟组比中晚熟组增加幅度大,至2011年参试组合最高产量高密中晚熟组已经超过中晚熟组,平均产量接近中晚熟组。由此可见,辽宁省中晚熟高密品种的产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密植增产的作用是明显而有效的。提醒育种家在今后的育种实践中,应侧重对耐密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3.
做好品种权保护工作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丹东农业科学院的概况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丹东农科院地处黄海之滨、凤凰山下,年降雨量1 200毫米左右,属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丹东地区便成了多种农作物抗病育种、抗病鉴定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东地区降雨量大、玉米花期阴雨寡照、玉米倒伏严重、病虫害发生重、宜机收品种少等问题,于2017—2019年在辽东地区开展耐密宜机收品种筛选、增密抗倒化控技术、免耕技术、氮肥高效利用技术及高效种衣剂防治技术研究,形成辽东密植、抗倒、节本丰产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模式。2018—2019年在凤城白旗、宝山等核心区模式应用结果显示,玉米增产15.9%~33.3%,抗倒伏能力增强,稳产性提高,氮肥利用率(PFPN)提高27.1%,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实现玉米子粒直收,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在25%~28%,平均产量为11 827.5 kg/hm2,劳动力投入有效减少,每公顷节约成本1 800~2 700元。该模式实现了玉米节本、增产增效、绿色生产的目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进程及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对提高玉米单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南方广泛种植的郑单958。尤其近年国外新品种的介入如先玉335等,这就给我国的广大育种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已往的育种思路、育种方法、育种目标进行调整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育种实践提出了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供种业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电泳鉴定是种子纯度室内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文本通过对几年来实践工作的总结,将常用的玉米种子纯度盐溶蛋白电泳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一简要阐述和分析,供种子业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及推广品种的改变,我国各地区主要玉米病害的发生也随之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辽宁地区大爆发,近年来该病害的发生又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丹东地区重要的叶部病害。掌握该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能缓解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从而达到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玉米种子萌发与出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种子吸水膨胀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种子内部化学成分,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种子吸胀能力较含淀粉多的种子强。比如,禾谷类种子其吸水量只有萌动前自重的1/2,而豆类种子吸水量至少是萌动前自身重量的1倍以上。无论是有生命力的种子还是丧失生命力的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丰光 《玉米科学》2012,20(1):53-56
以两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量角器测定玉米穗上叶基部与主茎自然夹角角度。通过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双峰分布,说明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遗传由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D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7.55%~52.60%,多基因遗传率为47.40%~72.45%,两者在后代遗传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