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5篇 |
农学 | 15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2篇 | |
综合类 | 48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68篇 |
园艺 | 12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黄金梨果锈发生严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导致黄金梨果锈发生严重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提出了保持黄金梨果实良好发育、提高自身抗逆能力的措施。采用与黄金梨果实发育特点相适应的套袋防护技术、正确防治病虫害、实行网架栽培等,可有效防止黄金梨发生果锈。 相似文献
10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氟虫双酰胺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氟虫双酰胺(NNI-0001)及其代谢产物(NNI-des)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吸附剂(PSA)净化,UPLC-MS/MS检测。氟虫双酰胺及其代谢产物NNI-des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 mg/kg和0.001 mg/L,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2×10-13和3.1×10-14 g。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水平为0.001~1 mg/kg(mg/L)条件下,氟虫双酰胺及其代谢产物NNI-des的平均回收率在78.2%~10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8.2%~15.3%之间。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在土壤和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0和 5.4 d。施药21 d后,消解率均在85%以上,属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流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方法]基于城乡耦合关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从省域尺度测算2000—2019年黄河流域八省(区)城市、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城乡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分别由0.34,0.35增至0.43,0.4,均呈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的空间格局。时间分异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由“基本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的上升特征,八省(区)平均水平由0.5上升至0.59。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级递增的阶梯式格局,空间异质性突出。从城市系统阻碍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城市人口密度、城镇常住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城市人均GDP,从乡村系统阻碍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领域的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整体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程度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乡政策和区域规划对城乡耦合起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对城乡耦合格局产生固化作用。[结...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发病情况济南某养殖户饲养的400只4月龄鹌鹑,前期按大肠杆菌病治疗,用过庆大霉素,病情有所控制,但最近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病和死亡,其中有25只发病,死亡18只,病死率可达10.8%。通过临床检查,病死鹌鹑剖检变化,初步确认为细菌感染;实验室检验确诊为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9.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育苗基质培育下的团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的团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差异,13#甘蔗渣堆肥用作团花育苗基质能显著增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13#育苗基质培育的团花根际微生物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并且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较多,如:D-半乳糖酸γ--内脂、D-甘露醇、D-纤维二糖、衣康酸、L-精氨酸、L-天门冬酰胺和L-丝氨酸。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