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林业   37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缩剪骨干枝、疏截结果枝组、选留新生枣头等修剪技术 ,复壮金丝小枣树势 ,恢复其产量 ,对金丝小枣的生产管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球根秋海棠 (Begonia tuberhybrida)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 ,为多年生块茎草本植物 ,花大而娇艳或花小而繁多 ,花型多变 ,有单瓣、半重瓣、重瓣等 ;花色丰富 ,有白、淡红、红、橙红、粉红、黄及多种过渡色 ;花期夏秋 ,是世界著名的球根盆栽花卉 ,是重要的商品盆花。开花期常用来  相似文献   
43.
采用L9 (33)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IBA(0.1、0.3、0.5 mg/L)、白砂糖(25、35、45 g/L)、琼脂(3、4、6 g/L)3因素3水平组合对大花萱草“红运”试管丛生芽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中糖分对其生根有显著影响,其大小排序为白砂糖>IBA>琼脂.筛选出1/2MS+IBA 0.3rmg/L+白砂糖45 g/L+琼脂4g/L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44.
大花萱草工厂化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萱草"红运"的茎段和花蕾为外植体,进行了消毒剂和移栽基质的筛选,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花蕾、丛芽愈伤组织诱导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段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IBA 0.2 mg/L;花蕾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3.0 mg/L+IBA 0.2 mg/L;丛芽分化增殖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 0.3 mg/L+IBA 0.1 mg/L和MS+6-BA 1.5 mg/L+IBA 0.2 mg/L,二者可交替使用;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mg/L;用0.1%HgCl2溶液消毒10 min为宜,蛭石为适宜大规模生产的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45.
美国优质抗病苜蓿新品种引进及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从美国引进了 2 1个苜蓿新品种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 ,对所调查苜蓿的株高、茎粗、茎叶比 3项生长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 ,通过多重比较并结合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初步确定 19号、2 0号、2 1号、11号、12号、2号 6个苜蓿品种在种植当年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6.
苜蓿 (MedicagoSatiua)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其干草含粗蛋白 1 8%~ 2 6% ,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它不仅是良好的牧草 ,因根系发达还是保土肥田、固土护坡的理想植物。近年来我国退耕还林、防风固沙任务量大 ,研究、发展苜蓿新品种很有必要。 2 0 0 1年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办”下达了《国外优质苜蓿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引进》课题 ,以期增加一些国外优质苜蓿品种及相关的栽培技术 ,提高我国苜蓿的整体生产水平。1 特点苜蓿寿命 1 0a左右 ,丰产期 2~ 6a。株高可达0 .8~ 1 .6m。根系发达 ,主根入土很深 ,1a生可达1m以上 ,2a后在…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发病症状及对该病的防控措施等。截止目前,松枯梢病的病原菌拉丁名尚未统一,分歧主要为S.sapinea(Fr.:Fr.)Dyko&Sutton和D. pinea,前者认可度更高。该病菌主要引起松属植物新梢、顶芽、松针枯死,枝干溃疡、干枯以及根腐等症状。室内菌丝最适在PDA培养基,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生长;光照条件可诱导其产孢;孢子最适在温度25~30℃,pH值6~7左右,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条件下萌发。目前对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营林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该病分布广泛,不同寄主、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及病原菌自身情况等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存在不同小种问题,因此松树枯梢病菌的群体分化和变异情况、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作用方式及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有效的控制松枯梢病的发生和流行。针对该病的防控,在生物菌剂的开发、菌肥及保水剂的研制、渗透剂的使用、抗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人工饲养与枣树林间定时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皮暗斑螟的生殖生物学进行观测.傍晚(17-20时)羽化的成虫占总量的45.71%,交尾多于午夜后至凌晨前进行.在室内通过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皮暗斑螟雄蛾对来自雌蛾性腺的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通过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初步明确了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组分为(Z9,E12)-十四碳-9,12-二烯-1-醇[(Z,E)-9,12-14:OH]和(Z9)-十四碳-9-烯-1醇(Z9-14:OH).对二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单体和混合物进行了林间引诱试验,初步结果表明(Z,E)-9,12-14:OH的诱虫效果较好.5,50,500和1 000 μg不同剂量诱芯的田间引诱试验证明,500 μg剂量诱芯诱虫量最多.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油松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探讨油松幼苗的抗旱耐病机制,以3年生油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T_1(土壤含水量20%以上)、T_2(土壤含水量10.1%~20%)、T_3(土壤含水量5.1%~10%)和T_4(土壤含水量5%以下)4个水分梯度,测定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SOD和PPO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油松针叶SOD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水分胁迫6天后,其SOD活性显著下降。相同时间下,T_1和T_2的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_3和T_4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各处理油松针叶PPO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_1的PPO活性在9天后下降,T_2、T_3和T_4均在12天后下降,说明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时,油松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所需修复时间较短。相同胁迫时间下,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PPO活性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升高,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PPO活性降低,说明过度胁迫时,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0.
喷施6-BA和PP333对大花萱草‘红运’分蘖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6-BA(200、1 000、1 500 mg/L)、PP333 (25、150、50mg/L)喷药浓度和喷施时期(盛花期、末花期、花后期)三因素三水平组合对大花萱草‘红运’分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6-BA、PP333和喷施时期3个因素对其分蘖都有着极显著影响,其大小排序为C(喷施时期)>A(6-BA) >B(PP333);筛选出末花期喷施+6-BA 1 000 mg/L+PP33325mg/L为最佳组合.该试验生产成本低廉、易操作、简单实用,是提高大花萱草在大田中自然分蘖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