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3 毫秒
51.
在金顶侧耳液体培养过程中采用4种不同磁处理水,对空白对照组和4个处理下的金顶侧耳的菌丝生长情况及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金顶侧耳液体培养中采用磁化水可促进金顶侧耳的胞外酶分泌,提高胞外酶活性,增加生物量,增加菌丝球数量,减小菌丝球体积。最佳磁处理水条件为30min处理组和60min处理组,其中对于羧甲基纤维素酶最佳处理组为30min处理组,峰值比空白对照组高45.5%。而对于淀粉酶分泌最佳处理组为60min处理组,峰值早于空白对照组1d出现,而且比空白对照组高12.4%。  相似文献   
52.
对采集的白粉菌标本进行鉴定,确定了吉林省新记录种2个:刺槐白粉菌(Erysiphe robiniae)和图拉斯叉钩丝壳(Sawadaea tulasnei).文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照相及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3.
工布乌头(Aconitum kongboense)作为常用藏药植物,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育技术是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藏药的野生抚育是维持藏药种群数量的有效方式,但人为增加单一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对高原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本研究对藏药工布乌头的原生境和野生抚育生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藏药工布乌头移栽措施对原有生境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草地植被群落的总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海拔梯度均高于移栽处理,其中在海拔3 950m时差异显著(P0.05);从不同草地群落的种群多度分配来看,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在各海拔梯度上均占据了较大优势,常见种和偶见种的多度比例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移栽处理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 950m和4 260m是低于对照,但在其他海拔梯度上其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移栽处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海拔高度4 071m、4 260m均高于对照。总的来看,工布乌头移栽措施降低了草地群落物种数量和地上生物量,但仍能维持高原群落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对高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北方寒冷地区早春温室滴灌条件下樱桃番茄生产中有机基质栽培的应用效果。[方法]设置不同的栽培基质,栽培樱桃番茄,对比研究不同基质及普通园田土栽培对樱桃番茄植株茎粗、株高、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基质栽培对滴灌措施下的樱桃番茄植株的生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均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并促进了樱桃番茄产量的提高,从而说明基质栽培对滴灌措施下的樱桃番茄生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草炭土∶炉渣=6∶4的基质栽培效果最佳。[结论]综合生产中的除草、防病、节水、节肥等因素,在樱桃番茄生产中采用基质栽培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玉米田养鹅措施对农田后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田养鹅处理模式(不除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方法(除草剂除草作为对照),探讨土壤温度、湿度、杂草生物量、玉米干物质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农田杂草以马唐、黄花蒿和灰绿藜为主,生物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玉米田养鹅模式下地表枯落物为123.40 g/m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处理比较,玉米田养鹅处理地表温度有所增加,能够促进地表水分的积聚;玉米田养鹅处理下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1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玉米田养鹅措施有利于提高农田后期的表层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56.
芥菜型油菜优良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芥菜型油菜独具的优良性状,提出了通过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优良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基本程序,并对所获得的甘蓝型油菜黄籽超高油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极早熟、高油酸和矮杆抗倒等新种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7.
试验研究了滴灌和膜下滴灌处理对番茄植株茎粗、株高、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对滴灌措施下的番茄植株的株高和茎粗与滴灌处理相比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均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植株的根冠比,并促进了番茄产量的提高,覆膜对滴灌措施下的番茄生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综合生产中的除草、防病等因素,在番茄生产中对滴灌措施采取覆膜处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8.
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在吉林省长春市温室中发现了番茄白粉病,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分生孢子形态和萌发特性将该菌鉴定为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梗直立,简单不分枝,无色,脚胞圆柱形,有时略弯曲,上面通常有1~2个细胞。分生孢子侧面萌发,芽管末端产生裂片状或直筒状附着胞。附着胞乳突状或浅裂片状。未发现有闭囊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测得序列与O. neolycopersici同源性为100%。由O. neolycopersici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9.
几种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几种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菌物发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60.
芥菜型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基因定位和起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油菜种皮颜色既是一个形态指示性状, 又与种子休眠和品质有关。以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分离的2个BC6F2群体为作图群体,用微卫星(SSR)等标记进行连锁定位, 并用定位标记对22份材料进行关联分析,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12份材料种皮中4-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花色素合酶(ANS)和花色素还原酶(ANR)基因的表达, 对6份黄籽材料的种皮颜色基因等位性进行测定, 结果将芥菜型油菜控制种皮颜色的2个基因位点分别定位到A9和B3连锁群, 并找到其两侧紧密连锁标记, 发现黄籽材料种皮颜色基因位点附近0.9 cM和1.5 cM区域高度保守, 所有黑色种皮中DFR、ANS和ANR基因均表达, 所有黄色种皮中DFR和ANS均不表达,但ANR基因表达或不表达,黄籽材料的种皮颜色基因等位。根据这些结果结合前人研究, 认为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基因是调控基因,黄籽为单一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