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单一及复合AM真菌初侵染对番茄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侵染番茄初期的生理生化动态变化趋势,于温室盆栽条件下设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侵染(S)、接种复合菌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M)和不接种对照(CK)。结果表明,复合菌种处理的番茄根系菌根侵染率、根长、根鲜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POD活性、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单一菌株,而叶绿素含量则低于后者。受G. m+ G. e+ G. v复合菌株侵染的M组侵染率在约1个月时间内始终高于受单菌株G. m侵染的S组,AM真菌侵染8天内侵染率增长速率最大,8~20天之间出现缓慢增长的平台期,28天时侵染率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AM真菌侵染番茄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单菌株与复合菌株侵染效应有明显差异。关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剂侵染番茄动态变化差异的研究,可以为综合开发利用复合菌剂、了解AM真菌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AMF+PGPR组合提高黄瓜抗枯萎病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瓜(Cucumis sativus)品种香翠16接种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丛枝菌根真菌(AMF)Funneliformis mosseae(Fm)+Foc、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Foc、根围促生细菌(PGPR)PS2-6+Foc、PS3-2+Foc、Fm+PS3-2+Foc以及Gv+PS2-6+Foc,以不接种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接种Foc条件下,Fm+PS3-2和Gv+PS2-6组合处理的抗病效果显著优于单接种AMF或PGPR处理;镜检观测到靠近AMF菌丝的Foc菌丝纤细,生长不良。AMF菌丝能缠绕Foc菌丝,并阻挡其侵入根系;AMF侵染率与其防效均呈正相关(P0.05);Fm+PS3-2+Foc和Gv+PS2-6+Foc处理的根系活力是单接种Foc的4.6倍;与不接种对照相比,Fm+PS3-2+Foc和Gv+PS2-6+Foc处理的黄瓜叶片中吲哚乙酸(IAA)含量分别提高了205%和166%,赤霉素(GA3)提高了33%和22%,玉米素核甘(ZR)提高了100%和80%,JA平均提高了65%,ABA降低23%和17%;而与单接种Foc处理相比,IAA提高了667%和568%,GA3提高了223%和196%,ZR提高了254%和219%,茉莉酸(JA)含量平均提高了215%,而脱落酸(ABA)含量只有单接种Foc处理的53%;Fm+PS3-2+Foc和Gv+PS2-6+Foc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防御酶活性和PAL基因表达量。综上推断AMF+PGPR组合是通过拮抗病原物、促进合成抗病信号物质、上调防御基因表达、提高防御酶活性和降低植株体内有毒物质等机制降低病害和改善植物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盐水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绍霞  陈丹明  刘润进 《园艺学报》2010,37(11):1796-1802
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幼苗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后,在4个不同盐水处理(质量百分比0、8%、16%和24%)下,研究AM真菌对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8%盐水处理,牡丹幼苗菌根依赖性最高,且接种G. mosseae的处理显著高于接种G. versiforme的处理,分别为172%和150%;该胁迫30 d时,接种G. mosseae和G. versiforme植株干质量分别为0.51和0.45 g,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5%和78.5%,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为4.72 和4.46 U • g-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为60.3和57.4 U • min-1 • g-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为51.3和47.2 U • min-1 • g-1,均显著高于对照。16%和24%盐水处理下的表现与此相似。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OD和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AM真菌通过增强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其耐盐性,以G. mosseae接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菌根(Mycorrhizae)是土壤中的一类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结合体。其中,以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和VA菌根最为重要。研究表明VA菌根分布最广、作用最大。几乎全部落叶果树,包括苹果、梨、桃、杏、樱桃、葡萄、猕猴桃、石榴、山楂、枣、核桃、草萄等均形成VA菌根,板栗和山核桃等则形成外生菌根。 VA菌很能改善果树矿质营养、水分状况、内源激素平衡状况、抗病性,促进生长。在果树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菌根生物技术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 在果树栽培中,我国素有“栽树易带姥娘上”的经验,来提高果树移栽成活率。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5.
连作障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凾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危害入手,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种植模式与土壤管理制度对作物连作障碍影响的特点,探讨了克服连作障碍的可能途径。认为推行多种作物混合种植结构、采用轮作与间作并举的复合种植模式、建立以菌根真菌接种为主导的土壤与种苗管理新制度是当前和今后解决连作障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菌根真菌菌剂防治作物土传病害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MF)对植物土传病害有一定的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MF菌剂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菌剂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对MF菌剂防治土传病害的可能性、MF生态生理学、MF菌剂的生产、MF菌剂应用方法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MF菌剂防治土传病害的潜力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开育10’品种接种了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Hall、Glomus fasiculatum(Thaxt) Gerd.&Trappe、G.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mosseae Nicolson&Gedermann及G.versiforme Berch和/或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供试AM真菌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及单株产量,减轻感病大豆品种‘开育10’SCN的危害,降低病情指数、根上和根围土壤中胞囊数量、2龄幼虫和胞囊内卵数。其中,G.fasiculatumGi.margaritaG.intraradices的效应大于G.mosseaeG.versiforme的处理。接种SCN显著降低了G.intraradicesG.versiforme对大豆根系的侵染率、G.fasiculatum的产孢数量及G.intraradices的侵入点数量,增加了G.mosseae的产孢数量。认为部分AM真菌能有效地抑制SCN对大豆根系的侵染、胞囊发育和2龄幼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真菌耐磷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淼焱  刘树堂  刘润进 《土壤学报》2006,43(6):1056-1059
大多数试验表明在缺P或低P土壤中接种AM真菌都能促进植物对P、锌(Zn)、铜(Cu)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而在高P含量土壤中除部分菌种外,大多数AM真菌侵染率较低、接种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农田施(P)肥量越来越多,大大抑制了AM真菌的发育及其功能。因此,筛选耐P肥菌株,评价高P含量土壤中不同AM真菌的侵染、发育和接种效应,获得适应高肥力土壤条件、并能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产量的高效菌种,为大面积农田应用AM真菌提供依据和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VA菌根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20.
田菁种子内生菌的分离及其对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生物策略,其中获得有效的微生物菌株是关键所在。为了获得更多的植物促生菌菌种资源,以滩涂耐盐植物田菁种子为材料分离可培养内生菌。分离纯化得到了79株菌,主要集中分布在Bacillus、Azorhizobium、Cellulosimicrobium三个属。菌株SC45、SC59、SC60、SC24、SC5、SC17六株菌可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SC45、SC59、SC60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中SC60分解无机磷能力最高为(207.9±14.29 )mg·L-1,且SC45具有产铁载体能力。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SC45、SC60、SC59、SC17对田菁种子的活力系数分别可提高13.3%、14.1%、29.9%、26.7%。且SC60和SC17菌株浸种可显著促进胚根的发育,胚根占比提高了29.5%和13%。上述结果表明,Bacillus SC60可分泌IAA和溶解无机磷,提高种子活力,促进胚根发育,可作为田菁促生菌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